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

最近,一个消息让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家专业制造扫地机器人的公司,叫做追觅,公开宣布要开始造汽车了。

而且,他们定的目标可不是一般的家用车,而是直接瞄准了世界顶级超跑品牌布加迪,声称要造出一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豪华电动车。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的第一反应恐怕都是一样的:这跨界跨得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造车这件事,现在已经变得这么容易了吗?

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有驾

如果扫地机的都能造跑车,那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能看到卖炸鸡的、卖保暖内衣的也宣布要进军汽车行业了?

这听起来像个玩笑,但背后却反映出当前商业环境的一些真实情况和企业的复杂考量。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造车这门生意,到底香不香。

要理解追觅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冒险的决定,我们得先看看他们自己所在的行业现在是什么状况。

简单来说,就是太“卷”了。

就拿他们最擅长的扫地机器人领域来说,前几年市场火热的时候,一下子涌进来了几百家公司,都想来分一杯羹。

但是,市场的总容量毕竟是有限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厮杀,现在基本上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头部的几家公司,比如科沃斯、石头科技,已经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剩下的空间非常小,新玩家很难进来,老玩家想再有大的增长也变得极其困难。

更让人头疼的是,连做无人机的大疆这种技术巨头也跨界杀了进来,更是让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被逼着去寻找新的出路。

你看,石头科技开始琢磨着造洗衣机,科沃斯的除草机在海外卖得不错,追觅自己也尝试过去做冰箱、空调这些大家电,但进去之后才发现,整个家电行业几乎没有一片清净地,到处都是激烈的价格战和技术战。

看了一圈下来,汽车行业虽然门槛高、风险大,但它的市场规模和未来的想象空间,确实是为数不多的、能容纳大企业转型的新选择了。

当然,除了寻找新的增长点,造车对于追一类的公司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好处,那就是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有驾

我们不妨想一想,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个扫地机品牌是什么样的形象?

可能就是“居家”、“实用”、“清洁工具”。

这些标签很实在,但很难让人把它和“高科技”、“豪华”、“领先”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但是,如果这家公司突然宣布要挑战世界上最快的电动车呢?

整个故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这方面,小米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宣布造车之前,很多人对小米的印象还停留在“性价比手机”上,甚至带有一些“低价”的标签。

可当雷军宣布投入全部声誉去造车之后,小米的品牌形象立刻上升了好几个档次,资本市场也为之沸腾,市值大幅上涨。

追觅很可能也想复制这条路。

就算最后车没造出来,或者销量平平,但只要“扫地机公司要造世界第一跑车”这个话题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等于做了一次效果极佳且免费的全国性广告。

这会让很多原本不了解它的人,也对这个品牌产生一种“技术实力很强”的高端印象,反过来也能带动它主营业务的销售。

有人可能会问,想法是好的,但他们凭什么能造车呢?

毕竟汽车是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

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有驾

这就要说到我们国家现在一个巨大的优势了,那就是极其完整和成熟的汽车产业链。

在过去,造车的核心技术壁垒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没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很难做好。

但进入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电池有宁德时代这样的全球巨头,电机和电控系统也有非常成熟的供应商,至于智能座舱、大屏幕这些,更是我们中国科技企业的强项。

现在的造车,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整合全球最顶尖的供应链资源,然后用自己的软件技术和设计理念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追觅自己也说,他们是“站在中国制造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据说他们早在多年前就有造车的计划,并且已经组建了超过千人的团队。

依靠国内强大的产业链支持,从零开始组装出一辆车,在技术上确实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

就算有市场需求、有品牌诉求、有产业链支持,我们还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造车,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首先就是钱的问题,造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重资产行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从最初的产品研发、各种碰撞和耐久性试验,到制造样车,再到建设工厂进行大规模量产,整个流程下来,没有几百亿的资金是根本玩不转的。

小米造车四年,光是研发费用就投了一百三十多亿,再加上建工厂、招募员工的开销,总花费已经超过了三百亿。

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有驾

像蔚来、小鹏这些早期的造车新势力,从成立到车子下线,几年时间里烧掉的钱都是五六百亿起步。

即便是以成本控制著称的理想汽车,现在每年的研发投入也超过了一百二十亿。

追觅的目标还是“世界上最快的车”,这意味着技术研发的投入只会更高。

就算他们能借鉴很多行业内的成熟经验来减少试错成本,最保守的估计,三年内的研发投入也至少需要一百亿。

那么,追觅有这个财力来支撑如此巨大的开销吗?

我们看看数据,它去年的总收入大约是一百五十亿,就算今年的业绩很好,一年两三百亿的营业额,要去支撑每年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造车支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再看看它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石头科技最近几年的年收入从六十多亿增长到一百二十亿,账上的现金和理财产品加起来也就六十多亿;科沃斯近两年的年收入稳定在一百六十亿左右,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更是只有五十二亿。

这些钱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几千名员工的工资、维持现有业务的研发和生产,可以说仅仅是维持正常运转的水平。

如果要把这笔钱抽出来去造车,无异于釜底抽薪。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对外融资。

可就算融资顺利,把钱搞到手了,造车成功的概率依然非常低。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倒下的造车公司有几百家,整个行业累计亏损的金额超过了万亿。

很多企业当初就是在资本热潮的时候,凭着一份PPT就冲了进来,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结果连一辆像样的车都没造出来,钱就烧光了。

扫地机品牌造豪车,对标布加迪,谁在烧钱抢风口?-有驾

很多人严重低估了造车的难度,以为像拍电影一样,只要资本到位了,就能把事情办成。

但实际上,汽车里一个关键部件的研发费用就可能高达几十亿,其技术门槛和资金消耗远非一般行业可比。

退一万步说,就算车真的被奇迹般地造出来了,那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更严峻的挑战。

石头科技的老板之前也造过车,叫极石汽车,当时还因为一些独特的设计火了一阵,但上市两年总共只卖了一万多辆,距离行业公认的“年销十万辆”的生死线还差得远,基本上可以宣告项目失败了。

即便是已经站稳脚跟的头部新势力,像蔚来、小鹏,累计销量都超过八十万辆了,但直到今天仍然处在巨额亏损的状态。

就连被很多新能源车主奉为标杆的特斯拉,也是从2003年成立,一直熬到2020年才第一次实现了全年盈利,这中间的十七年时间里,投入的研发和资本开支折合人民币超过了一千二百亿。

大多数新公司,连十七个月都未必能撑过去。

最关键的一点是,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其实非常低。

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车企都在打价格战,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行业整体毛利率已经降到了惊人的4%。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追觅现在做的扫地机,毛利率普遍能超过40%。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是放弃了一个高利润的舒适区,跳进了一个风险极高、竞争惨烈,而且就算成功了,利润也可能只有原来十分之一的“血海”。

而且,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逻辑本身也存在问题。

大家相信劳斯莱斯能造出好汽车,是因为它在飞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积累让人信服。

但是,会有多少消费者会因为一家公司的扫地机做得很好,就去花上百万甚至几百万,购买它生产的跑车呢?

这种品牌信任的跨越,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汽车承载的是一家人的安全,这需要长时间的技术验证和市场信誉的积累,不是单凭一个“梦想”就能轻易建立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