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电动化转型。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36.7%,市场渗透率达到38.2%。在这波浪潮中,增程式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热门选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68.7万辆,同比增长87.3%;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为296.4万辆,同比增长42.1%。两种技术路线在市场上"各领风骚",却也让不少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增程"和"插混"到底哪个更适合自己?它们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从技术构造上看,增程式电动车(ER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存在本质区别。增程式电动车本质上是电动汽车,其驱动力完全来自电机,内燃机仅作为发电机使用,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则采用内燃机和电机双重驱动方式,两者可以单独或共同为车辆提供动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测试数据表明,在相同行驶工况下,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机工作时间占比可达95%以上,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电机工作占比通常在30%-70%之间,取决于具体驾驶工况和电池电量。

电池容量是两种技术路线的显著差异点。增程式电动车通常配备18-40kWh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在100-200公里之间;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容量一般在10-20kWh左右,纯电续航通常为50-100公里。以2024年销量领先的几款车型为例,理想L系列采用增程方案,纯电续航达到175-220公里;而比亚迪宋PLUS DM-i采用插混方案,纯电续航为51-120公里(取决于电池配置)。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类车型在日常使用中的表现,特别是在长途高速行驶场景下。

“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有驾

正是在高速公路这一场景下,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最为明显。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中心在2024年进行的实测表明,增程式电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的燃油经济性平均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低12%-18%。这主要是由于增程式系统中能量转换环节较多,从燃油到电能再到机械能的过程中效率损失较大。在长途高速行驶中,这一劣势被放大。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项测试数据具有代表性:在电池电量耗尽后的高速公路100km/h等速巡航工况下,市场主流的增程式车型百公里油耗在6.8-7.5升之间,而同级别插电混动车型的油耗则在5.2-6.0升之间。这意味着一辆增程式车型在长途高速行驶1000公里,可能比插电混动多消耗10-15升燃油,按当前92号汽油7.95元/升计算,多支出80-120元

这种差异源于两种系统的工作原理。插电混动在高速工况下可以让内燃机直接驱动车轮,减少能量转换环节;而增程式则必须经过"油-电-轮"的多重转换,能量损失较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总成技术分会主任在2024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增程式系统的热效率理论上限约为40%,而先进的插混系统热效率可达45%以上,这是物理原理决定的差距。"

增程式车型在城市工况下则表现出明显优势。国家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2024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报告》显示,在城市通勤场景下,增程式车型的纯电行驶比例平均高出插混车型25个百分点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增程式车型较大的电池容量,能够覆盖日常绝大多数通勤需求。数据显示,超过82%的中国城市通勤者日均行驶里程不超过60公里,这一数字远低于主流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能力。

“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有驾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住房结构,充电便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居民私家车车位配比仅为1:0.83,这意味着接近五分之一的车主没有固定停车位,更没有私人充电桩。在这种情况下,增程式车型的优势更为明显。某知名车企的用户数据显示,其增程式车型车主中有37%从未在家中为车辆充电,完全依靠发动机自发电使用,这在插电混动用户中几乎不可想象。

从驾驶体验角度看,两种技术路线也存在显著差异。增程式电动车提供更纯粹的电动驾驶感受,包括线性的动力响应、更安静的驾驶舱环境和更平顺的加速表现。而插电混动则在电量耗尽后更接近传统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发动机的介入更为直接明显。J.D. Power 2024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显示,增程式车型在"驾驶平顺性"和"噪音控制"两项指标上的满意度得分平均高出插电混动车型5.3和7.1分(百分制),这一差距在高价格区间更为显著。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24》,增程式电动车更适合以下用户群体:城市通勤为主但偶尔需要长途出行、无固定充电条件、对驾驶舒适性要求较高的用户。该报告显示,增程式车主的平均满意度为4.2分(满分5分),高于插电混动车主的3.9分。

具体到高速公路场景,除了燃油经济性差异外,还存在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中国公路学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使用状况报告》显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桩平均利用率达到46.3%,高峰期甚至超过85%,排队充电现象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增程式车型的"不依赖充电"特性成为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上

某第三方汽车测评机构在2024年冬季进行的一项"京哈高速挑战赛"中,让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车型在零下20℃环境下行驶1200公里,结果显示增程式车型完成全程用时少1小时37分钟,主要原因是插电混动车型需要中途寻找充电桩并等待充电。这一案例生动展示了不同技术路线在极端条件下的使用差异。

“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有驾

环保表现也是两类车型的重要比较维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碳排放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方面,增程式车型平均比同级插电混动车型低5.7%。这主要得益于增程式车型更高的纯电行驶比例和更大的电池容量。不过,该报告也指出,这一优势基于目前中国电网的清洁化水平,随着未来清洁能源占比提高,两者的碳排放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从制造工艺和成本角度看,两种技术路线也有明显差异。工信部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增程式系统的零部件复杂度比插电混动低约15%,但电池成本高出30%-50%。这导致增程式车型的平均售价比同级插电混动高出1-3万元。不过,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24年底与2023年底相比,增程式车型的平均售价降幅达11.3%,高于插电混动的7.8%。

市场表现方面,两种技术路线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市场份额仅为5.3%,到2024年已增长至14.2%;同期插电混动的市场份额则从19.6%增长至25.7%。增长速度上,增程式显著快于插电混动,这反映出市场对这一新兴技术路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品牌布局上,两种技术也有明显分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市场分析显示,目前主打增程式技术的品牌以造车新势力为主,如理想、哪吒、极氪等;而传统车企更倾向于插电混动路线,如比亚迪、长安、上汽等。这种分化背后是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定位作出的战略选择。

从用户画像看,两种技术路线的购买者也存在差异。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增程式车型的购买者平均年龄为38.7岁,高学历比例(本科及以上)达76.3%,平均家庭月收入3.2万元;而插电混动购买者的平均年龄为43.2岁,高学历比例为62.5%,平均家庭月收入2.7万元。这表明增程式车型更受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群体青睐,而插电混动则拥有更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有驾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两种技术路线正在相互借鉴融合。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未来混合动力系统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增程式系统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效率,缩小与直驱系统的差距;二是插电混动系统增大电池容量,提高纯电续航能力;三是两种技术优势互补,形成新型混合动力架构。

这种趋势已在最新车型中初露端倪。2025年上市的几款新车型采用了"混合增程"技术,既能实现发动机直驱,又保留较大容量电池和纯电动模式,力求兼顾两种技术的优势。业内预测,到2027年,这类融合型产品可能占据混合动力市场的25%以上。

对消费者而言,如何在两种技术之间做出选择?中国汽车消费者协会给出了一套实用建议:首先分析自己的用车场景,如果90%以上是城市短途且有固定充电条件,纯电动是最佳选择;如果经常长途出行且无固定充电条件,插电混动更为经济;如果以城市通勤为主但偶尔需长途出行,且重视驾驶品质,增程式是不错的折中方案

从各地区政策来看,两种技术路线的支持力度也有差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初,全国有157个城市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不同程度的购置补贴或税费减免,其中对增程式和插电混动的政策支持基本一致。不过,在限行限购城市的牌照政策上,增程式车型往往享有与纯电动同等的优惠,高于插电混动。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增程式可享受新能源专用指标,而插电混动则需参与普通指标摇号或竞拍。

从维护成本角度看,增程式车型优势明显。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统计,增程式车型的平均年维护成本比同级插电混动低15%-20%。这主要是因为增程式发动机工作强度较低,磨损更小,且传动系统更为简单。某主流增程式车型的首任车主5年内发动机大修率仅为0.7%,而同级插电混动车型为2.3%。

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上,两种路线也有不同侧重。增程式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发电机效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和系统集成优化上;而插电混动则更关注变速器技术、动力耦合机构创新和控制策略优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增程式系统综合效率有望从当前的38%提升至45%,插电混动系统效率则可能从43%提高到50%,两者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增程”和“插混”差距是什么?跑一趟高速才明白,还好没有买错-有驾

回到高速公路这一使用场景,两种技术路线的表现差异将长期存在。对频繁跑高速的用户而言,插电混动的燃油经济性优势不可忽视;而对偶尔长途出行的用户,增程式的便利性和驾驶品质优势则更具吸引力。正如一位资深汽车评论员所言:"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更适合与不太适合。了解自己的用车需求,比盲目追随技术潮流更重要。"

作为消费者,最重要的是理性看待两种技术的差异,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选择。如果你居住在充电设施完善的城市,日常通勤距离较短,但偶尔需要长途自驾,增程式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经常跑高速,追求燃油经济性,插电混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当然,还需考虑预算、品牌偏好、配置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新能源汽车技术仍在快速迭代,无论选择哪种技术路线,今天的"最优解"在几年后可能都将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适合当下需求、使用体验良好的车型,比盲目追求技术前沿更为实际。毕竟,汽车首先是一种实用工具,其次才是技术载体。

你目前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新能源车?对增程式和插电混动两种技术有怎样的实际使用体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