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四月份的销量,一口气冲上了23万多辆,同比窜升了53%。这数据,乍一听,相当提气,特别是新能源这块,占比超过一半,直接摸到了历史新高。照常理说,这是妥妥的喜讯,意味着咱自主品牌的车,越来越能打了。但咂摸咂摸,这扶摇直上的背后,莫非也暗藏着些许玄机?
一方面,老百姓对电车的接受度,确乎是水涨船高。毕竟,油价那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谁不想抠搜点?再说了,现在的新能源车,续航也上去了,补能也便捷了,驾乘体验也更巴适了。吉利银河卖得俏,说明它的产品力,得到了消费者的首肯。极氪走高端路线也行得通,说明不差钱的主儿,愿意为更极致的享受掏腰包。
另一方面,这销量猛增,会不会也跟“内卷”脱不了干系?如今的汽车厂商,那是各怀绝技,花样百出。降价促销、技术迭代、服务升级,能用的招数,都招呼上了。消费者是得了实惠,但车企的利润呢?会不会为了抢占地盘,牺牲了品控和服务?这绝非庸人自扰。
说白了,汽车这玩意儿,安危才是压舱石。倘若为了冲销量,以次充好,那可就南辕北辙了。忆起前些年,有些新能源车企,为了追逐续航里程,过度压缩成本,结果安全事故接踵而至,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惊悸。
再瞅瞅吉利本身。今年前四个月卖了93万多辆,离2025年的目标还差一大截。压力肯定如山,但也不能为了完成KPI,一味冒进。得步步为营,把产品打磨好,把售后服务做好,才能赢得拥趸的信赖。
与坊间的普遍认知相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火,并非完全是环保意识觉醒的缘故,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导向和市场竞逐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津贴、牌照的优待、限行政策的约束,都在推着消费者倒向新能源。但这种助推,是否能细水长流?假使有一天,补贴戛然而止,政策风向变了,消费者还会买账吗?
当我们一根筋地将增长归功于“科技进步”时,是否忽略了“政策红利”的加持?
并且,现下的新能源车企,也面临着诸多龃龉。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充电桩捉襟见肘、二手车保值率堪忧,这些都是避不开的坎儿。如果这些症结得不到化解,新能源车的远景,也充满变数。
单就电池成本而言,就足以令不少车企焦头烂额。动力电池占据了新能源车成本的大头,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涨跌,直接牵动车价。如果电池成本降不下来,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吉利汽车能斩获这样的佳绩,还是值得点赞的。至少昭示着,咱自主品牌车企,有实力和合资品牌掰手腕。但也须看到,这不过是九牛一毛。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挑战还层出不穷。
是以,别光盯着那些漂亮的销量数字,多寻思寻思背后的考量。消费者需要的是安全靠谱、价廉物美的座驾,车企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唯有兼顾好这两者,方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