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 年,德国发明家戴姆勒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这一创举标志着人类出行正式迈入摩托时代,距今已走过整整 140 年的发展历程。
直至今日,在欧美地区,像德国、美国、意大利这类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机车文化底蕴。然而,若从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全球布局来看,占据世界前三席位的摩托车生产国,却全部集中在亚洲大陆,它们分别是中国、日本和印度。
全球摩托产业的 “三足鼎立” 格局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4 年全球摩托车销量排名前十的品牌中,有 9 个品牌源自上述三个亚洲国家,剩余 1 个则是来自巴基斯坦的阿特拉斯本田 —— 该品牌以 1.9% 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九。
1. 日本摩托车:行业霸主地位稳固
不得不承认,日本摩托车品牌在全球行业内依旧牢牢占据着霸主地位,共有 3 个品牌成功跻身全球前十强。具体来看,本田以 26.6% 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雅马哈以 8.1% 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铃木则以 2.1% 的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八。
2. 印度摩托车:依托技术引进实现规模突破
作为南亚地区的经济与人口大国,印度摩托车产业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两国最初均通过引进日本本田、铃木等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合资生产与代工生产的模式开启产业发展之路,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摩托车产业中体量庞大的重要力量。
2024 年,印度有三大摩托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成功进入全球前五。其中,英雄品牌以 9.6% 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TVS 品牌以 5% 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四,巴贾杰品牌则以 4.4% 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
3. 中国摩托车:三大品牌跻身全球前十
2024 年,中国也有三个摩托车品牌成功入围全球前十强。这三个品牌分别是位于广东江门的豪爵 —— 以 3.6% 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六;以及位于重庆的隆鑫和宗申,前者以 2.2% 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七,后者则以 1.6% 的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十。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2024 年,豪爵、隆鑫、宗申这三大中国摩托车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合计仅为 7.4%。这一合计占比不仅远低于行业巨头本田 26.6% 的单一品牌份额,甚至还不及印度英雄摩托车 9.6% 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英雄摩托车(Hero Moto)成立于 1984 年,最初是本田与英雄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直至 2010 年,印度方面才收回了该企业的全部股权,实现了品牌的独立运营。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短板与差距
产品定位集中于低端市场
在全球摩托车市场体系中,中国摩托车品牌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小排量的中低端产品领域。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摩托车的出口单价仅为 395.7 美元 / 辆,其核心竞争策略仍是依靠低成本优势争夺全球市场份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美国的摩托车品牌则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其中,日本摩托车的出口单价高达 4218 美元 / 辆,美国摩托车的出口单价更是达到 6757 美元 / 辆。即便是印度,其摩托车出口单价也达到 962.3 美元 / 辆,是中国出口单价的两倍多。
高端市场渗透率不足
在欧美成熟的摩托车市场中,销售产品主要以 250cc 以上的中大排量车型为主,产品定位侧重于休闲娱乐需求。
以美国摩托车市场为例,销量排名前六位的品牌及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本田(20%)、哈雷(19.9%)、雅马哈(12.2%)、川崎(11.6%)、铃木(5.2%)和宝马(3.1%),中国摩托车品牌在此类高端市场中难以实现有效突破。
低端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在东南亚、南亚、南美等以低端产品为主的摩托车市场中,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代步功能、耐用性与经济性。尤其在亚洲地区,该区域占据了全球摩托车市场 85% 的份额,中国、东南亚、南亚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摩托车消费市场,其中东南亚地区的摩托车保有量已超过 2.5 亿辆。
但即便在低端市场,中国摩托车品牌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在东南亚和南亚市场,销量排名靠前的品牌主要集中在日系品牌、印度本土品牌以及当地本土品牌。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最受消费者青睐的摩托车是本田系列的 vision、wave、beat 等低油耗车型。
中国国内的燃油摩托车企业,由于进入这些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且产品品质与本田、铃木等日系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低端市场的竞争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摩托车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综合来看,无论是在欧美成熟的高端摩托车市场,还是在亚洲、南美等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市场,中国摩托车品牌都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不过,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优势,中国已经培育出三个进入全球前十的摩托车品牌,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国内摩托车企业而言,若想实现对印度品牌,乃至对日本品牌的超越,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向发力:
方向一:全力布局大排量高端产品
近年来,国内摩托车企业已开始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转型,例如春风动力、钱江摩托、长城灵魂等企业均在该领域积极投入。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自主品牌 400-500ml 排量摩托车的出口量同比提升了 95.46%,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方向二:积极开拓新兴增量市场
除了亚洲这个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外,拥有超过 14 亿人口的非洲大陆,正逐渐成为全球摩托车产业的新兴增量市场。数据显示,目前非洲市场的摩托车存量约为 2700 万辆,相较于 10 年前增长了 440%,这一市场对于中国摩托车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块极具潜力的 “蛋糕”。
方向三:把握摩托车电动化趋势
近年来,摩托车电动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推出了针对摩托车电动化的补贴政策。中国摩托车品牌可借助新能源发展机遇,通过电动化路径实现 “换道超车”,这也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摩托车品牌在电动化领域已具备一定优势。2024 年,中国电动摩托车的产销量已接近 250 万辆,国内的雅迪、爱玛、九号、台铃、宗申等众多企业,在电动摩托车领域均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与市场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