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撞坏已经成家常便饭了。你看,大街上一辆原价十几万的SUV,后视镜摔个几百,一不小心就要换总成,花个上千,也说不好。长城最近弄了个挺有意思的专利,说是外后视镜自动避让折叠的东西,意思就是靠智能判断,提前把镜子往里折折,躲躲路人或者其他车辆,避免被刮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旁边一个修理厂老板跟我说,这技术如果好用,得省不少活钱,去年单后视镜换了快百台。他觉得这技术在二三线城市特别香,毕竟路窄开的杂乱无章。然而我有点担心,这事儿到底落地快不快,车厂说话得靠谱,这种玩意反正推迟过好几次了,不知真假。
专利讲了个技术点,简单来说,就是先偷听到有东西靠近,比如汽车、人、甚至电动车,然后用传感器捕捉运动轨迹,判断冲撞夹角,对外后视镜做最合适的折叠动作。也就是说,不是干巴巴折回去,而是依据碰撞的方位,灵活调节折叠度。你想啊,以前只能全折或者全展开,现在能半折,带点人体工程学味。技术含量是有的,但实际体验会差多少,我不确定。
这专利刚登出来,权利日还写着2025年10月3号,感觉像是提前晒个明牌,但也说明长城最近研发烧得很旺。数字上看,2025年上半年他们研发投入42亿,同比增长1.12%,数据说不上爆棚,但也稳稳的。至于专利数量,2025个授权,比去年同期多出44%,真是忙着打补丁也好,说明内部提升技术储备积极。
说到专利账号CN202411861575.2这些,有段时间我想过,专利多不等于技术好,这么多专利里,能落地成用户感知的功能恐怕不到5%。(这段先按下不表)简单说,无数专利堆起来,能撑起一款车的核心竞争力就精致了。
我跟一个长城渠道经理聊天,他告诉我除研发外,他们还投了74家公司,涉及供应链、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他半开玩笑说,这算是长城自己的护城河吧,多企业多路子,哪儿冒点火星都好拉火。供应链我容忍不了太多绕来绕去,给你举个生活例子:车企研发好不容易设计出个新镜子,就像你楼下做蛋糕的师傅,配方做对了,材料没赶上,蛋糕还是做不出来。供应链多点疫病,整个新功能就难推;尤其后视镜这玩意,虽小,但里面传感器、加折叠马达,也是个复杂产品链。
另一个问题也绕不开——消费者又愿不愿意为这技术买单?这玩意儿算高端配置,但在15万左右的价位里,反正同级合资车,后视镜基本就是常规折叠,没啥智能成分;理想上折叠避撞很nice,但买家多半嘴上叫好,掏钱包时就问多少钱加块屏?我猜(估算,没细想过)这成本提高了至少300块人民币,实际标价得上千,得看长城后面怎么定价,能中和掉市场接受度的边界。
说回自动避让折叠的实际体验,我其实有点小期待,但也怕像某些感应雨刷,当时宣传得天花乱坠,用户用着却时不时鬼打墙,打湿了雨刷没甩干。技术刚开始,准头可能还不够;说不定避让里还得调调灵敏度,要不经常莫名其妙折回去,很让人心烦。
我还记得,有国内某司销售一哥跟我说过一句话,有的技术,看着牛B,用起来就跟开盲盒一样。那种惊喜是对车辆的一种考验。他的意思很实在,研发和量产中间,还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
对比同级别车型,长城现在主打的智能标签还是挺抢眼的,像哈弗H6的同价位竞品,后视镜就普通连加热都不带多半的,顶配也就电动折叠而已,没啥智能避让;如果这技术把智能和实用做个平衡,可能是一大卖点。但如果太复杂,故障率高,消费者就买账不起来。
说到故障,我忽然想到之前朋友用某主流品牌车的后视镜电动折叠,每次自动折叠都卡卡的,结果不到一年就得修,修理工直摇头,这电机和线束设计没考究,好好用都难。这就提醒我,为啥技术看上去完美,用户实际体验有差别,因为研发阶段没考虑到实际使用中各种环境变量的影响。
总结来说,长城这项专利我还得观望,毕竟从研发到普及,中间路还长。反正我开车碰后视镜摔坏的次数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折叠能救我就有多期待。你觉得,别光让我琢磨,如果你开车大半年,后视镜有过被刮碰的经历吗?你愿意多花钱买这种智能避让功能吗?那些后视镜折叠的具体角度调节,现实操作是不是就那么灵活?
最后说个跑题,我昨儿去修车等活儿,修理工在那调侃我,别买后视镜怕折叠的,倒不如先学会倒车技巧。这一句让我哭笑不得,也挺踩点。倒车泊车,技术和智能谁更靠谱,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