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站在那一排数据前,会不会怀疑自己究竟是在看财报,还是在看一份精准到每一秒的监控录像?数字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串都像犯罪现场遗落下的鞋印,仿佛只要能对上一双鞋,真相就会自动落地。现场是这样的:长安、长城、广汽,三位“老兵”,有的面色红润,有的愁眉不展,但谁也没倒下。空气里混着汽油味、焦虑味,还有点纸币边角的灰尘。你会忍不住想,如果这些数字突然活起来,它们会开着自家品牌的车去撞谁的门?还是干脆集体在路口加塞?
长安先出场,姿势硬朗。第三季度营收422.36亿元,同比增长超了23%,财务部的同事可以多吃两斤肉,当然,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香。归属股东净利润7.64亿元,增幅只有2%,但扣非净利润5.42亿元却涨了5.77%,这波操作怎么看都有点“穿牙缝”,增幅不高,却稳得很。前三季度总营收到了1149.27亿元——这是个“有点多”的数字,但归属股东净利润下滑了14.66%,只有30.55亿元。很明显,钱多了,利润却变瘦,满档营收也救不回盈利压力。
销量方面,前三季度累计206.61万辆,大致是去年平均每天下线5650辆。自主品牌和新能源都在涨,新能源飙升59.72%。海外出口也有46.53万辆的成绩单,长安把“走出去”算是学到手了,而且目标上直接喊到2025年销量要300万,其中新能源和出口各100万——不怕把话说满,就怕你没胆子看它后果。
长城汽车的财报紧跟着出锅,油温略低。第三季度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但归属股东净利润只有22.98亿元,竟然比去年下滑了31.23%。扣非净利润下滑幅度也差不多,三季度数字全都在“升了营收,跌了利润”这个魔咒上打转。前三季度营收1535.82亿元,净利润86.35亿元,算上扣非只有54.75亿元,利润的缩水速度让人心头一紧,好像每卖一辆车都要从公司的裤兜里掏点钱补贴客户。
长城的销量是92.34万辆,涨幅8.15%。新能源只卖了27.85万辆,比长安的同期少了近半。不过品牌分化有点意思,魏牌涨了近一倍,哈弗还是销量大头,坦克和欧拉则一跌一惨——哈弗销量52.85万辆占了总量一半多,欧拉只剩2.97万辆而且下滑37%。长城皮卡就是那个一直在工地按喇叭的老伙计,销量稳中有升。海外出口33.4万辆,这个数据安慰了市场部的老王一把,算是个亮点。
轮到广汽上场,气氛开始变得像秋天的早晨——不冷不热,透着点“滑坡的泥泞”。第三季度营收241.06亿元,同比减少14.63%。净利润更惨,-17.74亿元,这是负数,钱没挣到还贴了,不仅自己裤兜没钱,连裤腰带都快勒断了。前三季度营收仅662.72亿元,净利润-43.12亿元,同比下滑3691.33%,光这数据,差不多得让总账房哭三场。扣非净利润也翻着白眼跌了155.3%。
销量方面,前三季度119.37万辆,同比下滑11.34%。细拆一下,广汽本田21万多,同比降了28%,广汽丰田反而涨了点,但广汽自家牌子传祺跌得有点惨,埃安也跌了19%。有意思的是,第三季度各品牌销量环比都回升了,似乎有点“止跌企稳”的意思,但前面的坑实在太大,走一步滑两步。
说到这里,你或许在想,这三家财报里的数字,是不是跟买房像:总价看着唬人,掏完口袋才发现还得贴钱买提货券。事实上,汽车行业的账,是那种每一分利润都得自己赚回来,还要防着别人家抢走你的客户。
长安的数据更像是稳健派,营收和销量都在涨,只有净利润往下扎。能涨量就是硬道理,利润少了点算是行业共性。新能源的增长让它脸上挂得住,出口更是现在汽车圈的“新贵”,谁能把中国车卖到大街小巷,谁就是明天的牌面。
长城的数据则偏两极分化,整体营收不错,利润大降。销量增长跟不上新能源节奏,品牌分化明显,哈弗稳、欧拉跌,坦克横着走。这其实反映了中国车市的一个怪象:一线品牌拼命扛,细分市场靠天吃饭。
广汽则很真实:营收不行,利润不行,销量也拉胯。但环比回升说明至少还没完全“断犒”,存在挣扎的空间。合资品牌也有分化,本田下滑、丰田微涨、自主品牌倒退,有种“谁也不想当最后一名”但谁都没跑远的无奈。
从专业角度讲,这三家数据里的核心,不是“谁卖得多”而是毛利能不能稳住,结构性变化能不能带来新的活力。车企财报,和刑侦现场一样,最怕的是“表面无事,里头空心”。营收和销量全在涨,利润却在掉,这种“明面功夫”只能撑个场子,撑不了风险。
说到底,中国汽车行业现在的状态,活像一个加了激素的宠物:个头暴涨,胃口惊人,但骨头会不会跟着长壮,谁说得准。新能源赛道、电动出口、品牌升级,全都拼得汗流浃背,却没人能说后面不会集体摔跤。
站在财报“尸体”身边看案子,最怕的不是亏损,而是方向。数据只讲钱,不讲明天。每次你以为找到了增长密码,结果利润点兜不住,增量成了无底洞。这时候,行业里总有人在自嘲:只要销量多,业绩就不丢人。至于利润?留给财务吃安眠药吧。
终归一句话,三家财报各有苦乐。长安“数量稳”,长城“结构变”,广汽“伤口深”,都在拼命抢一口新鲜空气。可是,下一个财报日到来之前,谁能证明自己的模型抗压,谁又能把成本线拉回故事线?如果你是这三家高管,面对这些数字,你会留下哪一项用来评估自己的生死线?毛利率、增速,还是市场掌控力?这个选择题,不只是财务表上的数字游戏,它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漫长拉锯。有答案的人在办公室里或许能多睡一小时,没答案的人只能继续在会议室里数自己的白头发。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