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晕染下的展厅,成都车展里始终最先吸引人视线的,总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家伙。就在各路新势力还在比拼流线与曲面之时,一台形似机甲、线条方正的车悄然出现。你绕到它身前,写着“V23”的铭牌下,一对圆形头灯冷静地“打量”着世界,仿佛在说,比起一味流畅,更值得炫耀的是复古的硬气与棱角。而那前鼻的“X”型横渡,让人怀疑下一秒是不是要变身,跳进哪部80年代的科幻电影。你驻足审视,会不会也生出点代入感——假如自己真开着这样一台车,是在现实里讨生活,还是在虚拟赛博都市流浪?
回归事件本身,表面上这又是一台新车发布,无非是iCAR V23赛博版将于成都车展亮相。其实,内里却是中国自主品牌在车型设计、细分市场和性能技术上,一次小小的“越界实验”。从现有资料还原,这车本源是普通V23,但面对越来越内卷化的电动车市场,iCAR选择把复古与赛博朋克两种风格糅合。设计师的用心明显不止“跟风”那么简单:圆灯呼应越野经典,方正车身致敬机械力量,而新添的机甲感细节和贯穿式包围,则让它直接对标那些在游戏、漫展里让旁人忍不住多瞄一眼的“定制座驾”。动力,也没有偷懒。两驱版185kW其实在这个级别已经合格,但上到四驱直接拉满335kW,妥妥一副“性能至上”的架势。车尾那只“小书包”,偏右安放,牌照预留在左,让人忍不住想那是不是某位设计师深夜加班时的灵感走火。反正目的是达到了:绝对吸睛。
冷静分析,这一切其实反映了行业的多层动因。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度饱和,内卷加剧,各家都忙着比拼“性价比”,少有胆子做风格上的激进融合,于是市场千篇一律。但总有品牌要试试另辟蹊径,iCAR V23赛博版也许就是个合适的棋子。另一方面,年轻消费群体越来越分化,既想要情绪价值,又追求个性标签。你想试图讨好所有人,最终很可能谁都不记得你。于是,类似V23赛博版这样“不走寻常路”的产品,反倒有了被记住的可能。甚至可以说,中国品牌终于不再只是照搬德系、日系的模版,而敢于提出:我们的车,也能有自己的辩识度。这是本土汽车设计的一步风险投资,或者某种“中国式美学实验”。
当然,这种设计未必人人买单。复古和赛博的混搭,在一些传统用户眼里,也许是一种“用力过猛”的自嗨。就像有人习惯了圆润的造型,对于机甲风抱持“你不懂我的温柔”,而沉迷于“硬核感”的玩家,又难免吐槽某些部位的妥协与混搭。归根结底,哪怕车企费尽心思制造记忆点,市场反馈才是最后的裁判。作为职业病患者,说一句不太好听的真话:我们写过太多有关“潮流设计”的检讨书,潮这东西,最怕的就是褪色,比方说,今年流行赛博朋克,明年一哆嗦潮流回到田园复古,那么这台满身“机甲件”的V23,还能不能继续给人“未来感”,就是另一回事了。汽车圈兴许也该学会点冷静,毕竟最深的创新,还是能让一代人记住,并且靠得住地开下去。
顺着这根逻辑往下抽,有必要承认,iCAR V23赛博版的诞生,还隐含着电动车行业另一处现实困境——同质化泥潭难以自拔。技术瓶颈,内卷降价,消费者对换壳、拉皮游戏日益敏感,谁都想在功能一致的前提下找点区别。可区别不是靠喷漆、拉花、加装塑料外壳就能治本的,终极考验还落在续航、操控、售后,甚至软件生态的长期体验感上。不过,这是否意味着“复古+赛博”的表演只是一场噱头?也未必。汽车行业本就像人类社会,既有人做实干的蓝领,也得有人唱先锋的先锋。没有这些特立独行的尝试,风格终究只会越来越单一,最后落得一地白开水。若非有人挑头,谁又知中国车长成什么模样才算“有记忆点”?
坦率说,车展遇到这种车型,专业人士最多感叹一句:“车没怕丑的,就怕没人识货。”至于它是否真正能卖火,或者就此引发一波“赛博朋克之春”,倒并不乐观。毕竟市场是最擅长打回原形的导师,谁家销量说了算,谁才是行业话题的主角。iCAR V23赛博版注定不是量产爆款,但它至少证明,国内新能源汽车设计师正在思考“如何脱离他人影子”这个老命题。至于这条路能不能走宽广,走多远,有时比性能参数更值得被关注。
套用一句老话,“设计的本事,不在于讨好所有人,而是敢于被一部分人喜欢也被一部分人骂。”iCAR V23赛博版在成都车展抛出的,是一道有关未来座驾审美、品牌自信、乃至汽车文化归属的讨论题。至于答案,不过是时间与市场合谋编写的草稿本。倒是很想听听屏幕前的你,面对一台既复古又赛博的新能源硬派车,你会路转粉,还是转身吐槽?能接受吗,今后的“个性化汽车”越来越像cosplay玩家的专属装备?设计边界该由谁来划分?
忙忙碌碌地求新求变,归根到底,可能只是想多留一点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年年流行随波逐流。是否值得为此买单?每一个人、每一个品牌,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