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思域只卖了3882台,实在让人唏嘘。前几个月分别是4528台、3609台,销量断崖式下跌——曾经那个月破2万,最高曾达到26294台的神话,咋就变成这样了?我第一反应是价格高?但实际上,东风本田这次终端降价挺猛,官方指导价12.99-18.79万,实际能打到9.89万左右(体感,样本有限),这差不多就是合资10万级家轿的主战场了,性价比确实还挺行的。
我到店和销售聊了几句,他说:这不只是价格问题,现在买车,没电的车谁还要啊?这话扎心。电动车的冲击远比想象中大,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这帮人现在买车更多想着能不能插上充电枪。你说燃油车还有什么硬核竞争力?配置?空间?都不是说完事的。毕竟同价位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泽8这些,车长几乎都比思域长了整整10厘米以上,轴距多出近5厘米,这种尺寸优势真不是吹的,开起来空间感差别明显。
说到空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细节挺妙:思域的轴距2735毫米,虽然合资紧凑型里算行,但和国产紧凑型比,确实有点小气。空间感就是给人压抑的感觉,尤其家里有娃或者长途出行你懂的。国产车的配置又随着新能源升级了,座椅加热、车机系统升级快得多,好多高配新能源车动辄给你带个12-15英寸大屏,这点上思域的9英寸(体感,样本少)屏幕确实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
说到硬件,动力倒是没太大槽点。1.5T分高低功率,182匹和129匹马力,配CVT,这套组合不算新鲜但还挺靠谱,油耗WLTC工况下5.79升,混动版跑4.39升,日常开下来,油钱几乎没啥压力。真有人问我:你觉得油耗低还能拉回来销量吗?我得实话说,不太可能,毕竟新能源车里这油耗水平,都快没人看了。
反而是对比速腾,思域底盘更低,这点被不少车主吐槽,我听一个朋友说,他看了速腾和思域,最后嫌思域底盘低不实用,选了个缤智,毕竟城市路况真带不起太低的底盘。估摸这也是销量压力之一:实操时的用户体验不如预期,口碑就会跟着掉。你们觉得这底盘低的问题,城市里真那么难受吗?这时没路线的感叹,感觉还是要结合自身用车环境。
还有个细节让我挺无奈的,思域从外观上激进转向沉稳,是市场策略,但就我个人来说,这车颜值改得没那么讨喜。看一眼不嫌弃,但就是没法激起购买欲。有人甚至说:这一代思域太丑了,上一代才是灵魂所在。这话听着扎心,毕竟颜值这东西,讲究的是情怀和认同感,打动人心的设计和品牌氛围,短时间真没法复制。我原先还觉得,沉稳点可能让家用车接受度更广,结果看来,那不一定是消费者想要的。
供应链上,思域也没什么特别优势。你想啊,现在国内车企电池和半导体渠道顺畅,国产新能源车反而因成本优势和政策补贴更灵活,思域这个老牌燃油车就像老树盘根,想稳住用户必须有明显的硬核功夫,不然就很难了。供应链就像家里买菜,别人走更顺畅的路买了更便宜新鲜的菜,你还靠老胡同卖尽管新鲜但价格高且种类少的白菜,早晚得吃亏。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看到网络上有消费者说,销售顾问根本高高在上,出了门就去买了比亚迪海豹06dmi,开着不后悔,这刺耳的声音说明服务态度也是一道坎。消费者买车不光掂价格和产品,更掂口碑和服务。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服务差的销售,会损失多少潜在客户。
刚才我跑去算了个账,思域油耗4毛一公里,算年跑2万公里,你养车成本(不含保养)也就8,000元,和很多新能源车充电费用比相差不少。但新能源车免油费、免购置税或补贴,这也影响消费者判断;而且未来几年燃油成本可能持续上涨,消费者还真得好好琢磨,花那一笔到底值不值。
顺便提一句,思域保养也挺省心。我一个同事开十代思域5年了,11.5万公里,机油1万公里换一次,换过电瓶、轮胎、雨刮,8万公里换过变速箱油,刹车片还能跑2万公里,没啥大毛病,开着挺顺溜。这样的耐用性本该是卖点,但销量没把它推上去。
唉,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影响一款车销量的因素太多,单纯从技术角度讲,思域不算差,但从市场和用户心理角度,它显然没抓住那个情感点,游离在新能源泥潭边缘,又被国产车空间大、配置高、价格低的优势碾压。
顺带提问,大家买车时,颜值、空间、动力和油耗,哪个权重最高?是不是一个人心底都会有不同偏好,所以没有完美的车?那些老牌合资车,是否还能扛得住国产新能源的冲击?我真没细想过,但估计这波风口过了,会有更多品牌被洗牌。
想想那个销售说的没电谁要你油车,真不是危言耸听。思域这个曾经销量神话,为啥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是不是也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剧烈进化?
车尾灯大而不协调,挡泥板上还有几颗尘土,触感冰凉,是我喜欢的那种细节,还是孤独中的无奈?这事儿,也是留给时间和市场回答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