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夏都出新款了,起售价更是19万起步。这价格一出来,让我心里一震——这个价格下沉速度真的是快得惊人。其实说白了,比亚迪从去年开始,价格战打得相当激烈,他要的是抢市场。你看,现在比亚迪夏都这个level,出生就是定位大众化,准入门槛低得很,几乎成了紧凑型家庭MPV里的白菜价代表。
我记得我刚翻了下自己之前的笔记,夏都最早上市,价格大概在22万左右,今年一下子就砍到19万行列。为什么比亚迪一点点把价格砍低?我猜,除了市场拼杀,就是它们自己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你比亚迪车多半是自产零件,从电池到底盘到车身,很多核心零件都自己配套,成本控制得还可以。这个优势给他们降价提供了空间。
其实除了比亚迪,国内很多品牌都在争这个19万左右的价格段。有一说法是:这个价格线,代表着家庭入门MPV的底线。如果你想卖得好,价格要低,但又得保证利润——反正就是一场拼成本。
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我一个朋友去年买车,他说:我看了几十款车,最终还是看中夏都,因为它实用还便宜。但仔细想想,夏都的车身结构和内饰,明显和那些十几万的SUV、家用车差不多,甚至在细节处理上渐渐追上了小型家用车的水准。反之,一些竞争车型,比如传祺的系列,也在试图把价格往这个区间压,但多半还是在20万上下摇摆。
我一直在想:这价格战背后,依然没办法绕开一个硬问题——用户究竟在意什么?大部分家庭,买车可能只考虑一台,既要实用,又不想太折腾钱。就我个人观察,那些刚入门的用户,最关心的其实是能坐多少人,再有油耗是多少。你说,谁会在意车标多大牌?这个阶段的消费者,更喜欢看真实用数据——空间大小、油耗、透气性。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敢把夏都价格压到19万,他们得到了初步的市场反馈:用户愿意为实用性买单。话说回来,这个价位其实挺尴尬的,是不是——你得和更贵的MPV比,比如宝骏的车型,或者更高端的腾势,比亚迪自己旗下的车型却卖不过自家的腾势?这怎么说呢,有点像哥哥和弟弟的关系:腾势走的更偏商务、豪华路线,而夏都则是门面实用。
这让我觉得,其实MPV这东西,要么走低价货拉拉,要么走高端商务。那15-25万这个区间,真的是两者难以平衡的灰色地带。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没想清楚,但感觉在这个价位上,用户的期望值就很高。你要实用,还得看起来不错,讲究点的人还会关注品牌印象,后续的用车体验。
小跑题一下,之前路过一家4S店,销售跟我说:二手车的折价率还好,省心。我想,这也是硬道理。虽然我没具体算过这个价位的保值率,但大致估算,普遍在40%左右,比SUV要差一些。你知道吗,很多家庭其实是希望车能耐用,不然换车太频繁,预算就打折。
说到供应链,有个公司内部消息:比亚迪说,他们的电池成本只占整车成本的20%左右。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就是说,电池价格的稳定对整体利润影响很大。在疫情和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这个比例越低,价格下沉就越容易。反倒一些靠采购的车企,成本控制就没那么理想。
我还在想,是否真的有人会在乎整车内饰的用料?其实我观察到,低价车型的内饰用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至少座椅材质还过得去。反过来说,国产车的内饰在同级中逐步成熟,已经把用料实打实作为卖点之一。比亚迪这种自主大厂,利用供应链优势,把成本压到最低点,确实让他们能推出更平价的MPV。
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这个价格段的车,零配件供应似乎变得有点捉襟见肘。我刚才翻了个钱包账,用料和做工其实在某些细节上还是差点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比亚迪夏都卖得好并不代表品质就一定高,只是价格敏感度太高了,用户其实也是在看性价比。
对了,你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还会有调整空间?我估算,未来这个价位可能还会优惠个几千块,但真能拉动销量的关键,还是厂家能不能从供应链上再做点文章。毕竟,哪怕只多节省一些成本,都可以让价格更低、更具吸引力。
我还发现一个点:这个价位的MPV,老实说,远比SUV接受度高多了。SUV的油耗、空间和复杂的配置,很多家庭不用那么高端,就想要简单好用。虽然,某些家庭会觉得空间够用就行,但车内空间大小和座椅布局,才是真正实用让人加分的。
这也引发我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今后这个价格段的MPV,会逐步演变成家用神器,但很可能还是要靠品牌和售后,建立更多信任?当然啦,价格战打到这个边缘,也让我猜测:价位争夺会不会变得更加激烈,甚至,19万会变成一个硬标?反正我是觉得,现在这个价格,有点像看得见的战火。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