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比亚迪这个远程关窗功能的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哇塞好牛逼”,而是“坏了菜了,所有车企都开窍了”。
什么叫开窍了?就是不装了,摊牌了,承认自己的用户,包括我自己,都是一群记性堪比金鱼的“半残”。
过去几年,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卷什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AI大模型上车。一个个发布会开得跟修仙大会一样,CEO们化身雷电法王,在台上狂扔技术名词,什么算力Peta-Flops,什么端到端模型,什么无图NOA。三体人看了都得先去考个驾照再来听,太阳听了都得一个趔趄。搞得好像我们买的不是一辆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能随时变形然后飞向马斯克老家的压缩毛巾。
结果呢?现实狠狠地抽了所有人一个大嘴巴子。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那个被吹上天的FSD,而在中国城乡结合部马路上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你那个价值几万块的激光雷达,算力堪比服务器的芯片,在一位戴着草帽、开着三轮电动车、使出一招“横向漂移”的大爷面前,就是个弟弟。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行车记录仪就是呈堂证供。
大家终于悟了。在把车变成一个完美AI之前,得先解决驾驶员是个纯种人类的问题。人类会犯什么错?会忘带钥匙,会忘记停车位,以及,会在暴雨天他妈的忘了关天窗。
这就是比亚迪这次“整活”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它是在用一个极其微小的功能,掀所有“技术崇拜者”的桌子。当你的友商还在PPT上吹嘘他们的AI能识别一万种交通标志的时候,比亚迪说,我能让你在办公室里,对着手机点一下,拯救你那即将变成水帘洞的真皮座椅。
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记忆力已经被房贷、娃的作业和老板的KPI瓜分得所剩无几。你让我记住出门关窗?我连昨天中午吃的什么都想不起来。去年夏天,我就干过这事儿,喜提一个泡水副驾,花了好几百去洗车店做烘干,那味道,典中典,感觉像是在咸鱼堆里开车。那一刻,什么智能座舱,什么人机交互,都毫无意义。我TM谢谢你啊!我只想要一个能帮我弥补愚蠢的按钮。
比亚迪就给了我这个按钮。
这件事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戳破了一个皇帝的新衣。就是所谓“高端”和“智能”的虚伪。很多车企,尤其是新势力,总想教育用户,想把用户培养成能欣赏他们“先进技术”的信徒。他们就像一个玄幻小说里的宗门长老,天天跟你讲“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然后给你一本你根本看不懂的功法,告诉你这玩意儿练成了能飞。
但比亚迪现在的路子,更像《道诡异仙》里的“坐忘道”,直接把神通给你,代价是你得承认自己有时候就是个“疯子”。我不需要你理解我车机的代码有多少行,我只需要你在淋成落汤鸡之前,能远程把窗户关上。能过,就是能过。
我甚至可以构建一个荒诞的场景。在某个豪华品牌的研发中心,一群德国工程师正在严谨地讨论如何让座椅的通风加热功能曲线更符合人体工学。突然,一个中国实习生弱弱地举手:“老板,我们能不能加个远程关窗?因为我们那儿的用户,真的会忘。”全场死寂。那个德国老板可能会觉得,这是对他们品牌“精英用户”画像的一种侮辱。
但这就是真相。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徽,买奔驰的人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问题。而现在大部分国产车的目标用户,就是我这种“问题中年”,我们浑身都是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神坛,我们需要一个工具箱。
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为什么便利店的饭团总是比自己家做的香,明明原料都差不多。
所以,你看,比亚迪这个功能,甚至可以上升到“品牌玄学”的层面。它在悄悄地重塑一种用户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仰望”上的,而是建立在“懂得”上的。它懂得你的狼狈,你的粗心,你的无可奈何。它就像一个嘴上骂骂咧咧,但总会在你喝醉后帮你盖好被子的兄弟。这种关系,比那些冷冰冰的“科技与狠活”要牢固得多。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点跑偏了,但你懂的,思路这玩意儿就像夏天的冰棍,不赶紧吃就化了,逻辑是什么,不重要。
说白了,就是用一个APP的冗余,来治疗你脑子的冗余。这才是回归本质,造车就是为了解决人的麻烦,而不是创造新的麻烦。那些需要你看几十页说明书、学习成本巨高、用一次就忘的功能,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工业垃圾。
所以,别再跟我聊什么算力、什么激光雷达了。我就问你,暴雨天,你的车,能自己关窗吗?不能?那你就是个弟弟。
这不讲道理,但这就是道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