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15.98万这一招,把30万激光雷达硬塞进H5,奔驰宝马工程师连夜开会研究对策

余承东15.98万这一招,把30万激光雷达硬塞进H5,奔驰宝马工程师连夜开会研究对策

上周末在4S店,看到一个哥们拿着华为H5的配置单给销售经理看,指着那个192线激光雷达问:“这玩意儿真的是15万多的车能有的?”销售小哥也懵了,翻了半天资料才确认。我在旁边听着,心想这事儿确实有点邪门——同样的硬件,人家奔驰EQC上要卖到50万,华为直接打对折还不到。

这不是什么技术突破,纯粹就是商业逻辑的颠覆。

成本控制的狠活儿

跟几个供应链的朋友聊过,华为和上汽这次玩的确实够狠。原本那套激光雷达模组,成本大概在3万左右,他们硬是通过重构供应链压到了7000块。怎么做到的?批量采购,还有就是把一些非核心功能砍掉了。

速腾聚创那边为了配合H5的量产,专门开了3条生产线。这个量级,基本上把192线激光雷达的价格打到了128线的水平。技术没变,但规模效应起来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贾健旭在发布会上那句“让旗舰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听起来像口号,但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挺残酷的——用量换价,逼着整个产业链降本。

续航这事儿,数据会骗人

1360公里的综合续航听起来挺唬人,实际上这个数字有点水分。增程模式下,前235公里确实是纯电,但后面就得靠那台1.5T发动机了。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大部分城市用户,一周充一次电基本够用。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那个800V快充。在华为超充站测试过,确实10分钟能跑300公里。但问题是,全国4000多座华为超充站,分布还不够均匀。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你想找个华为超充桩还挺费劲的。

纯电版655公里的续航,放在同价位算是不错了。但冬天的表现怎么样,现在还不好说。毕竟北方的冬天,电车续航打骨折是常事。

鸿蒙座舱的小心机

这套座舱系统最讨巧的地方,是把华为手机生态无缝接入了车机。你的导航路线、音乐列表、甚至微信消息,都能在车机上同步显示。对于华为手机用户来说,这个体验确实丝滑。

但如果你用的是iPhone,那体验就要打个折扣了。虽然也能连接,但很多功能就用不了了。这算是华为的一个小心机吧,通过生态绑定来增强用户粘性。

语音助手这块,确实比很多车机要聪明一些。复杂指令的理解能力不错,但在嘈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还有提升空间。

底盘调校的平衡术

CDC电磁减震器听起来很高科技,实际感受倒是挺微妙的。在不同驾驶模式下,悬架的反应确实有变化,但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可能是调校得比较保守,照顾了更多用户的接受度。

操控性方面,H5在同价位算是不错的。前双叉臂悬架的配置,在15万级别确实不常见。过弯的信心还是有的,虽然达不到宝马X3那种水准,但日常驾驶完全够用。

舒适性配置做得挺到位,座椅包裹性不错,长途驾驶不会太累。隔音水准也超出了这个价位的平均水平,120公里时速下车内还是比较安静的。

余承东15.98万这一招,把30万激光雷达硬塞进H5,奔驰宝马工程师连夜开会研究对策-有驾

空间魔法的小诀窍

尺寸数据看起来一般,但实际空间利用率挺高。后排1012mm的腿部空间,确实比一些同级别车型要宽敞。这主要得益于电动平台的优势,没有传动轴的束缚,空间布局更灵活。

储物空间设计得比较贴心,手机放置、水杯架、充电口的位置都考虑得不错。后备箱的暗格设计挺实用的,放一些贵重物品或者应急工具都很方便。

智驾系统的真实水准

ADS 4这套系统,在城市道路的表现确实有进步。特别是在一些复杂路口,系统的判断还算准确。但在一些施工路段或者临时变道的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接管。

高速公路上的表现相对稳定一些,跟车、变道基本上都能胜任。但在雨雾天气下,激光雷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识别精度确实比纯视觉方案要好一些。

停车功能算是个亮点,特别是在一些窄小的车位,系统的表现还挺让人放心的。虽然偶尔会有失败的情况,但成功率已经挺高了。

这个价位的取舍

15.98万的起步价,内饰用料和做工确实有些妥协。虽然设计感不错,但材质的档次感和30万级别的车还是有差距的。一些细节处理也能看出成本控制的痕迹。

但考虑到配置水准,这些似乎都可以接受。毕竟在这个价位,能有这样的智驾系统和座舱配置,已经算是相当有诚意了。

安全配置方面倒是没怎么缩水,该有的都有了。C-NCAP的测试成绩也证明了这台车在被动安全方面的实力。

行业洗牌的信号

H5的定价策略,确实给同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小鹏、理想这些友商,估计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价逻辑。技术下沉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

华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这次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规模化采购和技术授权,硬是把高端配置的成本压了下来。这种玩法,估计会成为行业的新常态。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H5提供了一个体验智能化技术的机会。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产品,但在这个价位,算是相当有竞争力的选择。至于它能不能真正颠覆市场格局,还得看后续的市场表现和产品迭代速度。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15万级别的智能电车市场,恐怕要重新洗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