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的比亚迪仰望U8L,一经揭幕,便如涟漪般荡漾开来,瞬间占据了我的社交时间线。倒不是它披挂了什么前沿科技,亦非标榜何等智能体验,而是那令人咋舌的体格——委实庞大!轴距直逼三米三,车身绵延五米四,硬生生将一辆SUV捯饬成了可移动的微型公馆。
这事儿颇堪玩味。嘴上,我们振振有词地标榜理性消费,呼唤实用至上;可眼瞅着这般挥金如土的巨擘,视线却又不由自主地被攫住。这莫非便是传说中的“叶公好龙”?
坦白讲,初见U8L的参数时,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玩意儿得有多难泊车啊!如今的都市路网,车位本就捉襟见肘,驾驭这般庞然大物,简直是自寻窒碍。然转念一想,能将其收入囊中的主儿,会在意区区车位吗?他们或许更在意的是那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殊荣感,是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
深究起来,这实则折射出一种颇为微妙的社会心绪。历经数十载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群率先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裕。但接踵而至的,或许还有些许的焦灼,些许的不安。怎样佐证自己过得风生水起?除了金钱,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占有更多、更大的物件。居所要宽敞,座驾亦要气派,最好能大到令旁人一眼便能洞悉你的“功成名就”。
当然,亦有人会辩驳,购入大型车辆乃是为了阖家出行,为了提升乘坐的适意性。这固然不无道理。然平心而论,果真需要如此充裕的空间吗?同级SUV之中,空间堪用的选项比比皆是,为何非得执着于这台“最大”的呢?
这便引出了另一个诘问: 何谓“堪用”?对于芸芸众生而言,衡量的标尺千差万别。对于月薪仅够糊口的打工人而言,能遮风避雨的代步工具便已足矣; 对于年入百万的金领来说,舒适性、品牌格调,皆是“堪用”的必备要素。
更进一步探究,这种对于“大”的执念,实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自幼及长,我们所受的教诲,便是要力争上游,要勇夺魁首。在这般氛围的熏陶下,诸多人都惯于用“最佳”、“最大”来界定成功。即便是在汽车这般寻常的消费品上,也要追求极致,追求卓尔不群。
诚然,这种现象并非我邦独有。在美利坚,皮卡文化蔚然成风,诸多人都偏爱驾驶那种高大威猛的皮卡,即便一年也难得用上几次货斗。究其根源,既有实用性的考量,亦有对于自由、对于力量的憧憬。
然而,当我们一味地沉溺于对“大”的追逐时,是否也应当扪心自问,这种追逐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更大的车辆,意味着更高的油耗,更多的尾气排放,更大的停车压力。在倡导绿色环保的当下,这种“越大越好”的消费观,是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与寻常认知相左,汽车消费并非仅仅是个人抉择,它亦关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个人偏好时,是否忽略了汽车企业在营销上的诱导,以及社会对于“成功人士”的刻板成见?
倏忽忆起前些时日拜读的一篇,讲述的是倭国的“小确幸”。他们所追求的是简朴、精致的生活,哪怕是一杯手冲咖啡,亦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或许,我们亦可以尝试着放缓前行的步伐,重新审视自身的真实需求,寻觅到真正契合自身的生活方式。
上海车展上的仰望U8L,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了我们社会中某些复杂的情愫。它不仅仅是一台车辆,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具象化体现。至于这种价值观是否值得推崇,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抉择了。抑或,未来的汽车消费,不应再是单纯的“越大越好”,而是更加侧重于环保、智能、个性化。归根结底,真正的幸福,并非可以用尺寸来度量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