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踩比亚迪,但唯独吉利不可以。
这话听着刺耳,可如果你开过银河的车,再回过头听杨学良在重庆论坛上那句“吉利永远不搞内卷”,怕是方向盘都能拍出掌印来。
我开着星愿在高速上超车时,动力响应像极了海豚的调校;坐进星舰-7 EMI,那套EM-i混动系统的逻辑,分明就是DMI的“亲戚”;连车机启动动画的节奏感,都透着一股似曾相识的味道。你说这是巧合?我不信。商业竞争讲借鉴没错,但一边抄作业一边骂学霸,这就有点不地道了。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先说银河品牌诞生的时机。2023年初,比亚迪DM-i已经把插混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宋PLUS DM-i一车难求,海豚月销三四万。就在这当口,吉利火速推出“银河”系列,首款车银河L7直接对标宋Pro DM-i,价格还低了两万。这操作,像不像考试前最后一周突然宣布“我也要冲刺清华”?
我试驾过银河L7,三挡DHT变速箱确实在中高速再加速时更有底气,这是技术优势。但你不能否认,它的混动逻辑、纯电续航设定、甚至“电车感”的营造,都是奔着比亚迪的成功模板去的。更别提后来的星愿对标海豚,星耀8对标汉DM-i,连命名方式都学会了“星+单字”的简洁风。
吉利学比亚迪,学得比谁都快,也比谁都像。 可现在却站出来指责“内卷”,就像一个刚抄完作业的学生,转头对学霸说:“你太卷了,害得我也得熬夜。”
降价?我们是“秒跟”,不是“卷”!
杨学良说“吉利不做卷王”,这话在5月23日比亚迪官宣降价后,显得格外讽刺。当天,银河系列全系官降,动作快得像是提前埋伏好了促销文案。
我在杭州一家4S店的朋友告诉我,那周银河的到店量翻了三倍,销售顾问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客户一进门就问:‘你们跟比亚迪一样降价了吗?’我们说跟了,他们立马签单。”这不是卷是什么?这是精准卡位,是市场反应速度,更是对价格敏感度的深刻理解。
反观长城,魏建军确实没跟降,哪怕销量承压。这份“宁可少卖,也不低头”的倔强,至少让人觉得他言行一致。而吉利呢?嘴上说着“不搞内卷”,脚下踩着油门追着比亚迪降价节奏跑,这算哪门子“君子坦荡荡”?
技术跟进可以,但别忘了“初心”
我们不妨回到2000年代初。那时候李书福说:“让每个中国家庭都买得起车。”帝豪一出,7万块买A级轿车,直接把合资品牌打得措手不及。那会儿的吉利,不正是靠着“卷价格、卷配置”杀出重围的吗?
如今企业做大了,反而嫌弃“卷”字脏了? 当年你卷的是合资,现在别人卷你,你就受不了了?这逻辑,站不住脚。
再说技术。比亚迪搞刀片电池,吉利推短刀电池;比亚迪有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吉利就上“千里浩瀚”;比亚迪搞云辇底盘,吉利也整“星睿智算中心”。技术路线趋同不可怕,可怕的是宣传时总要捎带一句“比比亚迪强在哪”,仿佛不踩一脚就显不出自家技术的含金量。
我在试驾星愿时,确实觉得它的座椅舒适性和NVH做得比海豚略好,但当我问销售:“你们和海豚比有什么优势?”他脱口而出:“我们电池更安全,不像某些品牌用常压油箱。” 我当时就愣了——这都2024年了,还在拿老黄历说事?
油箱风波:谁的屁股真干净?
说到常压油箱,这事儿更微妙。2021年,吉利多款混动车也用过常压油箱,当时魏建军一声没吭。直到2023年长城举报比亚迪,吉利立马切换回高压油箱路线,动作比谁都快。
现在杨学良跳出来讲“依法合规”,那请问:你当年的技术选择,合规吗? 如果合规,为何现在改了?如果不合规,为何不主动召回?这种“风向变了就立刻转向”的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我理解企业要保护自身利益,但把“合规”当武器砸向对手,自己却躲在盾牌后面,这就有点双标了。王传福说“不拉踩”是底线,这话听着朴素,却最见格局。
真正的强者,从不靠贬低对手上位
我们来看看用户怎么说。一位从比亚迪汉换到星耀8的车主老张告诉我:“银河的车机反应快,内饰用料扎实,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价格。同样配置,比汉便宜两万,我能不心动吗?” 但他也坦言:“我知道这车很多地方像比亚迪,可只要它安全、省油、开着舒服,谁在乎它像不像?”
这才是普通消费者的真实心态。他们不关心谁是“卷王”,只关心哪款车性价比高、故障少、售后靠谱。
中国汽车要出海,靠的不是内斗,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力。 欧洲人不会听你讲“谁卷谁不卷”,他们只看车好不好开、电耗低不低、维修贵不贵。你在国内天天互撕,到了海外人家直接贴个标签:“Chinese brands fight each other, not the market.”(中国品牌互相打架,而不是打市场)
写在最后:卷不可怕,虚伪才可怕
回到主题——谁都可以批评比亚迪,但唯独吉利,你得先照照镜子。
你可以学技术,可以打价格战,可以搞营销,这都是市场竞争的正常手段。但请别一边走着别人的路,一边骂人家“太卷”;一边降价抢市场,一边标榜“不搞内卷”。
真正的尊重,是承认对手的伟大,然后做出更好的产品。 就像丰田面对特斯拉,没有骂“你太卷了”,而是默默搞bZ系列,学电池技术,改生产线。
吉利有实力,有体系,有全球化布局。与其花精力在论坛上“贴脸开大”,不如把星睿智算中心的算法再优化优化,把EM-i系统的油耗再降0.5L,把车机卡顿问题彻底解决。
毕竟,消费者最终投票的,是产品本身,不是谁的嘴皮子功夫。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
你觉得“内卷”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还是该被遏制的恶性竞争?
你买新能源车,更看重“原创性”还是“性价比”?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吉利银河&比亚迪双车对比试驾体验券。
(暂无相关数据:吉利常压油箱具体车型及销量;银河车机系统卡顿率官方数据)
(需要进一步确认:短刀电池能量密度与刀片电池的实测对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