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骑电动车的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明明电动车是为了方便出行,但有些设计却让人十分苦恼。专家建议、工信部也认同的这两个电动车设计,就让不少车主“叫苦不迭”。
第一个“槽点”——强制安装的脚蹬子
按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脚蹬子才能上牌。
从专家和管理部门的角度看,脚蹬子的设计初衷是想在电池没电时,让车主还能用人力骑行,实现“双重保障”,并且也符合电动自行车“人力驱动和电力驱动结合”的定义。
可现实情况呢?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这个脚蹬子几乎就是个“摆设”。
平时骑行,脚蹬子会随着车轮转动而甩动,稍不注意就容易刮到裤腿,甚至可能把裤子绞进去,造成危险。
而且,脚蹬子增加了车身宽度,在狭窄街道穿行或者停车时,特别容易剐蹭到其他车辆和物体。
更别说,很多车主从买车到换车,脚蹬子都没真正用过几次,却要为它带来的不便买单,实在是让人无奈。
第二个“痛点”——时速限制在25码
工信部规定,电动自行车设计时速不得大于25码。出发点是为了保障交通安全,降低事故风险。
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速度限制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在城市道路上,机动车道车速快,电动车只能走非机动车道。然而,非机动车道常常被占道,骑行空间本就有限,再加上时速限制,电动车骑行效率大大降低。
上班族早上赶时间,看着慢悠悠的电动车,心里别提多着急。而且,当电动车需要和其他交通工具混行时,25码的时速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也让电动车在车流中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增加了被剐蹭碰撞的风险。
另外,有些车主反映,即便把油门拧到底,电动车也只能跑到规定时速,爬坡、载重时更是明显动力不足,实用性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像48V电池、总质量不得大于55kg这些要求,车主们还勉强能接受。
因为这些标准对车辆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影响相对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但强制脚蹬子和时速限制这两点,却实实在在地给车主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工信部对电动自行车的这些标准要求,目的是规范市场、保障安全,这一点大家都理解。
可在制定标准时,或许也该多听听车主们的真实声音,考虑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电动车的设计更贴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让我们的出行既安全又便利。
毕竟,电动车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只有设计合理了,大家才会真正用得舒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