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

谁能想到,汽车圈居然风头正劲地冒出一批“小字辈”,而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光看名字还以为是小众冷门,结果一查销量,这“娃娃”们不仅体量不小、野心还一点不少。

说的是小鹏和小米这对“同门冤家”。

明明是“小”打头,8月份一出交付榜单,直接让不少老牌玩家脸色都变了。

随手就能丢出一个数字,小鹏8月交了新车3.77万辆,小米也轻松跨进了3万的大门槛,直接拉开新势力阵营的排面。

你说是不是有点颠覆大家对“小字辈”印象的预期?

当然了,数到这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销量高≠赚钱多”——没毛病。

这年头,谁都学精了,你敢在毛利率上玩猫腻,资本市场一眼就盯你看透。

于是问题来了,看似热闹的排行榜,谁才是真正坐在盈利“C位”上的大佬?这得掰开了揉碎分析才行呀。

咱先摸一下小鹏的数据。

3.77万台交付砸出来的气势可着实不小。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但,主力车型MONA M03的底色摆在这儿,价格在11.98万到13.98万之间晃荡——你说便宜也不是没道理,毕竟这个价位竞争对手一大把。

这一块市场,本就拼量多利薄,想靠“走量”赚大钱?别开玩笑了,毕竟饼就是那么大,啥人盯着不说,渠道、补贴、AEDC、宣传、售后一大堆“隐形支出”等着你去头疼。

结果,虽然小鹏咣咣卖了个“盖世无双”,可到了具体盈利环节,一查账本,有那么点“辛苦钱”的味道。

别急,还有小鹏的G7和G6两兄弟在撑场子。

G7定位偏高端,毛利率理论上要美滋滋。

但现实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台自带“少年感”的SUV,截止8月底累计只刚过万,8月份本月也不过4500辆左右,属于“叫好多过叫座”那一派。

G6好歹跟了上来,月交付和G7差不多,也是4400台上下。

这些数字摆出来,就算你是“数据控”,只怕也要陷入“怎么毛利高的车型总是上量死磕”的灵魂拷问中。

这时候,镜头给到小米。

网友看热闹的心原地满档——“雷总亲自下场,流量带货第一波”。

小米虽没小鹏卖得多,可人家打法直接,主力车型SU7和YU7价格摆在那儿。

一个21.59万起,一个25.35万起,最高直冲30万往上,而且两款车型月交付都稳稳过万台。

说白了,这利润空间、市场认可度,妥妥让不少友商“柠檬精”憋得难受。

一边是火热的流量带动订单排山倒海,另一边是雷军的个人品牌效应加持,彩蛋连连——小米在营销层面玩得那是真溜。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不过你要说就这么“稳赢”吗?

真没那么简单。

现实就是,尽管SU7掀起过购车热潮,但眼尖的人现在也能发现那微妙的变化——配置这块已经有点追不上别家节奏了。

但问题来了,小米那边订单还没消化完,推出新款等于自己打自己脸,库存压力还没消下去,然后新老切换时机卡得生死难料。

眼看着“买不完、卖不动”的悖论就在那膈应着,每当用户问:“SU7啥时候出新款?”只能无奈摇头,心想:订单都堆成山了,真改款就等于自杀。

堪称“幸福的烦恼”。

当然啦,小鹏也不傻。

自家新款P7横空出世,市场关注度直接拉满,连宣传文案都悄么学起了小米的一些手法——流量语言、情怀故事、全平台种草,怎么吸引就怎么来。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功能配置这回也真够狠。

官方直接说,全系标配三颗图灵AI芯片,智能化全员拉满,外观那叫一个个性,配色费用全免,送尾翼送积分,动力配置每项都给你“拉爆”。

不夸张地讲,这波确实让P7在新能源圈里攒了不少人气。

对了,还有个重要信息据说,就是这台全新P7,如果火爆起来,很大可能能帮小鹏把利润率拉得跟小米掰掰手腕。

谁不想翻身农奴把歌唱嘛。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新势力内战”,看似热闹实则玄妙。

一边是走量多的小鹏,另一边是毛利高的小米,谁胜谁负,怎么看都像是一场“互掐戏”。

再往下扒拉,小鹏2025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271615台,同比直接蹦了252%。

这幅气势,去年那些还质疑它要掉队的人,现在估计都憋着笑不出来。

小鹏这回绝对是“重铸牛市荣光”,季度盈利指日可待。

但冷静点看看,现阶段盈利能力到底能不能全面超越小米?这事还真没有绝对答案。

小米的杀手锏大家都清楚。

一个雷军,堪比半个营销部外加一屋网红,谁买谁知道。

车子外观设计属于“抓眼球利器”,内饰、配置也都能拿个“业界良心奖”。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但也不能闭眼猛夸,市场卷到这个程度,谁家不推新标配、智能驾辅、OTA升级,光靠“流量”想吃遍天,迟早要碰到劲敌。

要是SU7长时间按兵不动,别家一趟弯道超车,小米也难稳坐钓鱼台。

说到卡点,小鹏新版P7的定价和策略也很考验团队心机。

“送积分、免配色、直接满血配置”,这些全是典型的冲刺份额打法。

但新车上市想火,还得看能不能把原有车主服务做好,免得来一波“老粉变黑粉”——别小看这点负面舆情杀伤力。

市场不是“割韭菜”,要赚长线的钱,除了新用户还得稳住基本盘。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换一个角度讲,现在这些新势力是属于“头部你追我赶,腰部摇摆无助,尾部抱团自救”。

以小鹏小米为首的玩家,正在合力按下行业“快进键”。

新车型爆发、老牌合资下场掺一脚,用户也乐得挑花了眼。

可见新能源车市,比拼的不仅仅是销量,更拼投入、布局和用户长情。

当然,有一个大家伙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整场大戏越演越烈,车企还玩不玩得起价格战?

现阶段看,小鹏在“性价比屠夫”赛道上活得像个卷王。

而小米呢,借着创新溢价和品牌势能还敢把价格往上调。

未来两边是持续胶着,还是会出现一边倒的格局,现在谁敢拍胸脯打包票?

真说不准。

要是从产品力切入,未来半年谁先推出更有诚意的改款,谁先布局无限近价值创新,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黑马”。

小鹏小米销量节节高,盈利策略各不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别小看一台配置升级,别家技术一突破,分分钟用户用钱包投票,谁都吃不准哪天风向直接大变。

说到底,这场“小字辈”新势力暗战,其实拼的不止是单月销量:谁能持续创新,谁能用真诚和产品力续写品牌故事,谁才可能是真正笑到最后的赢家。

毕竟在这个永远不缺流量和造梗的市场,一招不慎就会被用户集体“打入冷宫”。

谁不是在高压线下跳舞呢?

书归正传,一切繁华过后,拼的还是车企长期的战略眼光和落地能力。

卷价格拼配置只是眼前的热闹,真的要成为“那个谁谁谁”,还得耐住寂寞下苦功。

时代给每家新势力都开了一扇门,但能不能一直站在门槛上不滑下去,考验的不只是销量排行榜上的排名,更是企业背后的那套控盘大局思维。

行了,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

你觉得小鹏和小米谁未来能“笑到最后”?

或者说,现在新能源赛道,你更看好哪家玩出新花样?

不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雷总和小鹏老板就在偷偷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