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那可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以前大家买车,看的是牌子硬不硬,发动机好不好,省不省油。
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个圈子里,大家不光看车子本身,还特别在意这家公司、这个老板给人的感觉。
这不,最近理想汽车就成了大家伙儿热议的焦点。
按理说,理想汽车在“蔚小理”这三家新势力里头,是第一个赚到钱的,算是个优等生,本该是顺风顺水的。
可最近,不管是网上还是身边朋友聊天,总能听到一些对理想的议论,而且听起来好像负面的声音还不少。
很多人都在琢磨一个事儿,理想的新车i8,产品看着挺不错的,为啥感觉开局没那么火爆?
是不是真像大家说的那样,问题出在了公司里几位爱说话的高管身上,尤其是创始人李想和产品负责人汤靖,他们要是能少说几句,这车会不会卖得更好呢?
这事儿得从理想i8发布会前后说起。
为了证明新车安全性好,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放了一段碰撞测试的视频,让i8和一辆乘龙卡车来了个“硬碰硬”。
展示自己结实耐撞,这本来是好事,能让买家心里踏实。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视频的呈现方式上。
视频里,镜头给得特别有冲击力,把那辆大卡车被撞得明显弹起来的画面拍得清清楚楚。
这一下,感觉就有点变味了。
本来是想说自己安全,结果看起来像是在炫耀自己把别人撞飞了。
这下可好,人家乘龙卡车那边肯定不高兴了,感觉自己成了背景板,被理想拿来垫背了,显得自家卡车不结实似的。
这事一出,网上立马就吵开了。
其实,这种事在商业宣传里也常见,如果事后处理得当,好好沟通一下,可能风波也就过去了。
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理想汽车的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话,可以说是直接给这把火浇上了一瓢油。
他公开建议,要不搞个“复测”,意思就是不服气的话,咱们再来撞一次看看。
这话一说出口,瞬间就让很多围观的网友感觉不舒服了。
大家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而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种咄咄逼逼、非要争个输赢的劲儿,显得特别傲慢,缺乏对同行最起码的尊重。
所以,后来网上出现了很多批评理想的视频和言论,底下却很少有普通路人站出来为理想说话,就是因为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很多潜在的好感都给败光了。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的学霸,每次考了第一都敲锣打鼓,还总爱对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指指点点,时间一长,自然就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了。
这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的言论,还不止这一件。
还是这位汤靖先生,在谈到自家的车机系统时,曾经非常高调地宣称,理想汽车的车机“就是第一!就是断崖式领先!”。
口号喊得震天响,听着是挺提气,可老百姓心里会打个问号:这个“第一”是谁评的?
有什么权威的对比数据支持吗?
现在市面上的智能汽车,车机系统一个比一个厉害。
华为的鸿蒙座舱,靠着手机系统的深厚功底,流畅度和生态连接做得有口皆碑;小米汽车的车机,也是自家澎湃OS的延伸,米家生态的联动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优势;更别说还有吉利系的Flyme车机。
这些对手都是在智能交互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高手,理想的车机系统确实做得不错,简单好用,但要说已经到了“断崖式领先”的地步,恐怕很多体验过其他车机的用户并不会认同。
这种没有客观依据的自吹自擂,在信息透明的今天,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觉得你这家企业太能吹牛,不够踏实。
说完了高管,再来看看创始人李想本人。
李想最近的发言,也恢复了前几年的那种“霸气外露”的风格。
他在一篇长文里总结说,理想i8这款车,在市场上根本就是“有没有”的问题,产品力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对手”。
他还总结出了一套理论,说现在很多友商都是“摸着理想过河”。
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平心而论,有。
自从理想L系列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成功定义了家庭用车的新标准后,确实引来了大批模仿者和学习者。
但是,这话从创始人口中如此直白地说出来,给人的观感就完全不同了。
这就好比当年苹果手机开创了智能触屏时代,但你没见过乔布斯天天站出来说“你们这帮做手机的,都是摸着我苹果过河的”。
一个行业的进步和繁荣,从来都不是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把整个市场做大做好。
李想的这种说法,虽然点出了一部分事实,但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炫耀,而不是一个行业领军者应有的开阔胸襟。
网上对这番话的评论也很有意思,支持者觉得他说的是大实话,是“批评理想,理解理想,成为理想”;但反对者的声音同样强烈,认为这是“傲慢自大的表现”。
这种舆论的严重撕裂,恰恰说明理想的品牌形象,在不断强化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有争议性。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老板亲自下场为自家产品站台,小米的雷军就能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雷神”,收获无数好评,而理想的高管们却常常陷入舆论漩涡,甚至被认为是在“帮倒忙”呢?
这“雷军模式”啊,看起来就是老板出来开发布会、发发微博,好像谁都能学,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功夫可深了去了。
雷军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不是靠一两场发布会或者几句金句,而是小米这家公司在过去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通过手机、手环、电视、空气净化器等成百上千种产品,跟亿万用户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雷军本人跟米粉互动了十几年,他的人设是真诚的、亲民的,是大家眼里的“劳模”和“朋友”。
所以当他出来卖车的时候,这种积攒了十几年的品牌势能和个人信誉,才能一下子爆发出来。
这是一种用时间和真诚换来的结果,是模仿不来的。
反观其他一些车企高管,生搬硬套地去学,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如有车企高管公开嘲讽等小米汽车交付的用户是“愚忠”,还有的阴阳怪气地说小米的生态就是在车里给你放广告。
他们只学到了雷军的流量和话术,却没学到雷军的真诚和谦逊,结果不仅没能给自家品牌加分,反而显得格局狭小,言多必失,进一步败坏了公司的路人缘。
其实,理想公司内部并非没有明白人。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据说是理想员工写的关于i8发布会的复盘分析,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实在,可以说是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这位员工提到,i8在车型配置上没有完全理解客户的期望,比如大家很在意的电池品牌,还有核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在这些关键点上让用户去做选择题,本身就让体验打了折扣;预订给的权益没什么实际价值,让第一批最支持你的用户感到失望;碰撞视频的剪辑处理方式不妥,重点应该是突出车辆自身的安全性,而不是去拉踩那个卡车品牌;发布会的节奏也有问题,讲解技术的部分不够通俗易懂,煽情的部分又用得有些生硬。
他还提出了很多特别具体、特别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延长整车和三电系统的质保年限,给用户一个未来可以升级固态电池的承诺,改进内饰用料,增加一些像电子门把手这样已经很普及的便利性配置等等。
这些建议,完全是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的,充满了对产品和公司的热爱。
可以说,能有这样的员工,是公司的福气。
如果理想的高管们,能少花一些时间在网上跟人打口水仗,多静下心来听听这些来自一线、来自用户的真实声音,可能比任何华丽的宣传口号都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帮助企业走得长远。
毕竟,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红海,小米、华为系、蔚来子品牌乐道等新玩家纷纷入场,未来几年,汽车行业只会越来越卷。
“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曾经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所有车的标配,到那个时候,真正能留住用户的,除了过硬的产品,恐怕就是那个让人舒服、让人信赖的品牌形象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