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汉DMI刚发,我这心里就直嘀咕, 245公里纯电续航,15.98万起?我跟你说,比起当年那些花近20万买125公里续航版的老车主们,这简直是把人按在地上摩擦了。你们这是逼老车主哭晕吗?朋友小刘跟我吐槽。
说实话,拿去年的价格跟今年比,这价格差距震惊。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25款汉DMI最低配纯电续航才125公里,油箱容量也偏大,顶配差不多接近20万。那会儿我们研发部门和供应链头头脑脑还在加班改筷子连杆悬架,别说五连杆了,连换档杆都还是老式的机械杆。
后来25款车型换成了五连杆悬挂、200KW电机,还有怀挡设计,那个钢琴烤漆内饰改成了防指纹材质——这升级速度,供应链配套过来的确让人敬佩。现在2026款直接全系标配245公里纯电续航,不得不说,比亚迪几乎把雅阁、凯美瑞这些合资中级车价格和续航直接液压杠杆猛推下去了。你说呢?15.98万拿下长续航插混车,这价到底值不值?
这里我得扬一下自己的疑惑。刚开始看到245公里续航,我也想象过是不是有猫腻,比如电池能不能支持长寿命、不管长远保值率如何;毕竟插混续航翻倍,电池成本肯定蹭蹭涨。我粗略算了下,假如电池包占总成本30%,这续航提升意味着成本直接翻番什么的,那还得工厂哪里压了很多本子价格才能做到15万出头。也许这是一种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但具体数字还得等时间验证。
说个现场小故事。前几天我在4S店碰到老赵,人也就是个老修理工,专门干配件供应链十几年。他摇头说,你知道,像汉这种配置档次,料足了就成本高,不是简单降价,真正就是产业链那边经过大规模整合,拆解重组才做出来。我问他:那零部件供应是不是今年尤其紧张?他叹气,今年还算能控制,可其他厂家出货不是乱成一锅粥?比亚迪这波是难得的成功案例。
这让我想到一个对比。20万档的合资插混车,纯电续航一般不会超过100公里,油箱都比较大,省油不至于说非常激进,但长途续航无忧。比亚迪这245公里纯电持续能力,几乎跑得过不少纯电小车的一次充电距离了。具体实操咋样?我还没见真车上路,但用户操作体验肯定不一样,特别是对充电设施依赖和用车惯。
对了,说到用车惯,我朋友小唐上个月刚买了一台25款汉DMi,他吐槽,虽然续航短点,开起来像油电混动,更灵活点,但毕竟120公里纯电续航,去郊区玩就得提前计划充电,这点配置和新的245公里版比差了不少。想当年他选车时我还只能尬聊,纯电那么短远,插混嘛,省油就好,现在直接被新款秒了。
顺便跑题一下,(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发现新能源车圈里对续航这个词,有的人特别敏感,有时候续航增长一点对普通用户影响大,有时候没那么显著。真要说,外界对汉DMI的大升级反应,一部分人吃惊,一部分人马上琢磨这会不会掀起价格战。你觉得这会导致其他车企刺激降价抢市场吗?我个人认为肯定会,尤其是合资品牌,得加紧升级了。
再说自我纠正,前面说供应链成功整合,但其实我也怀疑,比亚迪给这价格背后还有没有藏招——比如电池密度提升,或者电池包使用了成本更低的材料,只是牺牲了点寿命或者安全性能(这纯属我个人猜测,样本少),毕竟15万起的价格实在太杀了,不太像是只有技术迭代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老车主们怎么办?我在群里瞄了眼,老车主基本上有点不乐意,毕竟10多万的差价压得心理难受。有人直接开玩笑:要是给他们升级电池包,加个几千块钱能换到245公里纯电续航,估计也不会手软。你说,这操作谁敢做呢?从厂家角度讲,给老客户上新电池包,补贴不小,利益受损;但从口碑维护来说,这是值得思考的策略。
小插曲,25年11月1号我朋友提的25款汉DMi,东方白配色,车体扎实,开起来动力充足,但他反复跟我说,就这纯电续航,要是能翻一倍我就满足。对比现在版本,简直天壤之别。
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插混车到底有没有最后的市场?毕竟固态电池快来了,大家都在等那一波纯电革命。要是固态电池入门价真正用得起,插混还会有多少生存空间?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插混的成本优势,真能撑多久?
回到汉这车,个人觉得,比亚迪不是单纯想卖个车这么简单,他们这波策略是打价格牌促销,也是在塑造一个新标杆。2026款汉DMI的综合性能数据,依我多年经验看,很可能会对市场格局构成冲击。具体战果如何,就看后续消费者和市场的反馈了。
最后抛个细节,最近我去修理厂,师傅随口说:这车转弯半径有点大,倒车掉头时真麻烦。这小缺点你们看上了吗?我倒觉得,车开起来顺手更重要,毕竟买车再好看,关键还是用着舒服吧。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