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张在网络上疯传的邮件截图吗? 标题赫然写着“宋PLUS国内后续安排-清算物料后停产”,邮箱后缀还带着比亚迪的内部标识。 一时间,朋友圈、车友群炸开了锅:这款卖了157万辆的“国民神车”真要落幕了?
比亚迪官方很快给出了回应:海狮06就是宋PLUS的换代车型,停产属于正常产品切换。 话说回来,宋PLUS可是比亚迪历史上第一款月销破5万的车型,也是最快达成百万销量的新能源SUV。 2021年它刚推出时,直接以“油电同价”策略杀入合资燃油车腹地,硬生生在紧凑型SUV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但你可能不知道,宋PLUS其实一直是个“身份特殊”的存在。 它名字里带着“宋”,分明属于王朝系列,却常年挂在海洋网的展厅里卖。 这种安排源于2021年海洋网成立初期的尴尬,当时海洋网旗下几乎没有能打的产品,急需一款爆款撑场面。 于是宋PLUS临危受命,成了海洋网的“临时工”。
如今海洋网羽翼渐丰,海豚、海鸥、海豹等亲生子女纷纷登场,宋PLUS这个“借调人员”自然要功成身退。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正在全力推进“海洋生物+数字”的命名体系。 海狮06接棒宋PLUS后,海洋网的产品线终于能彻底告别王朝系列的影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手机行业的迭代规律:当一款产品成为爆款后,厂商往往会选择在巅峰期进行换代。 宋PLUS在全球市场尤其亮眼,2025年上半年它以13.4万辆的出口成绩,成为中国车型出口冠军。 在英国市场,它甚至挤进了月度销量前十。 这样的战绩下急流勇退,比亚迪到底在盘算什么?
视线转到湖北武汉,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同样不平静。 10月11日,东风汽车突然发布人事任免公告:冯长军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免去其总会计师职务。 这个任命来得悄无声息,却在汽车圈激起不小涟漪。
冯长军是谁? 翻开他的履历,你会发现这是个典型的财务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硕士,正高级会计师。 他长期在大型国企摸爬滚打,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做过财务部副主任,管过兵器装备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还当过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一把手。
2020年6月,冯长军空降东风汽车担任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这五年间,他主导了岚图汽车的港股上市,帮这家高端新能源品牌打通了资本通道。 如今岚图已成为首个达成20万辆整车下线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2022-2024年增速稳居行业前三。
但东风汽车的担子并不轻。 这家有着56年历史的老牌国企,总资产超过4700亿元,员工约11.7万人。 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它既要守住传统燃油车的基本盘,又要应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击。 冯长军从财务负责人转型为总经理,这步棋背后透着深意。
有业内人士分析,汽车行业竞争已进入“技术+管理+资本”三轮驱动时代。 东风汽车此时换上懂资本运作的掌舵人,或许预示着接下来会有大动作。 要知道,原东风汽车总经理周治平今年2月转任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7月又出任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 这种央企高管轮换,往往带着战略调整的信号。
就在传统车企调整阵型的同时,自动驾驶领域传来新消息。 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20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广汽集团等。 这笔钱将重点投向L4级自动驾驶研发,特别是全无人测试场景的落地。
滴滴自动驾驶今年在北京和广州的表现可圈可点。 他们的无人车已经能在早晚高峰、深夜甚至暴雨天气中稳定运行。 更值得关注的是,滴滴和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在2025年底交付。 这意味着明年我们很可能在北京、广州的街头,看到量产版的无人出租车。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松绑。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最近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允许开展车内全无人道路测试。 新政策将建立异地互认机制,简化申请流程,吸引更多企业到深圳测试。 这让人联想到美国凤凰城的Waymo和旧金山的Cruise,中国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似乎正在提速。
宁德时代旗下的CATL时代智能同样不甘示弱。 这家公司刚刚完成近20亿元融资,重点推进磐石底盘车型的量产。 所谓磐石底盘,其实就是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集成在底盘平台。 这种模块化设计能让车企快速开发不同车型,类似大众的MEB平台。
融资消息曝出的时间点很微妙。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略有下滑,竞争对手比亚迪、中创新航紧追不舍。 此时加大智能底盘投入,或许是宁德时代从电池供应商向技术方案商转型的关键一步。
回看整个汽车圈,10月中旬的这几起事件看似独立,实则暗藏关联。 比亚迪砍掉功勋车型,东风换上将帅,滴滴融资扩军,宁德时代转型突围……这些动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行业正在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
宋PLUS的退场引发不少老车主感慨。 有车主在论坛晒出2012年购买的第一代比亚迪S6,感慨十年间国产车的巨变。 也有人在讨论海狮06能否延续辉煌,毕竟宋PLUS留下的销量标杆实在太高。
东风汽车的人事变动则在经销商圈掀起讨论。 有经销商表示,冯长军任总会计师期间就特别关注渠道健康度,经常下到一线调研。 现在他全面掌舵,或许会给终端销售带来新气象。
自动驾驶领域的热钱涌动同样值得玩味。 20亿元融资在资本寒冬里不是小数目,这说明投资者依然看好无人驾驶的商业前景。 但也要看到,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经历过多轮泡沫破裂,这次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突破仍是未知数。
政策放开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 深圳允许全无人测试后,北京、上海等地可能跟进。 有消息称,百度Apollo和华为智选车都在筹备更大规模的测试计划。 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城市竞速?
宁德时代的底盘战略则让人联想到手机行业的联发科模式。 当年联发科提供交钥匙方案,让山寨机厂商快速推出产品。 现在宁德时代想当智能电动车时代的“联发科”,这个野心能实现吗?
这些变化背后是残酷的市场数据。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意味着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合资品牌份额持续萎缩,自主品牌强势崛起。 这样的格局下,每个玩家都不得不变。
比亚迪产品迭代的速度令人咋舌。 从2021年推出DM-i混动技术,到2023年发布刀片电池,再到2025年完成主力车型换代,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大升级。 这种节奏是否健康? 会不会造成老车主被过快淘汰?
东风汽车的转型压力更为直观。 岚图虽然增速不错,但相比比亚迪、蔚来等品牌,销量基数仍有差距。 冯长军上任后,会不会加快混改或引进战略投资者? 这些猜想在业内流传甚广。
滴滴的自动驾驶布局则面临商业模式考验。 目前无人出租车的运营成本依然高昂,如何实现盈利是最大难题。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要实现盈亏平衡,每辆车日均订单量需要达到特定阈值。
政策制定者也在平衡创新与安全。 深圳的新规虽然放开测试,但同时要求企业购买高额保险,建立数据监控平台。 这种“放开不放任”的思路,会不会成为其他城市的模板?
宁德时代的底盘战略引发供应链重构讨论。 有零部件供应商担心,这种高度集成的方案会压缩传统 Tier1 的生存空间。 但也有人认为,这能降低整车开发成本,最终惠及消费者。
市场反应总是最真实的。 比亚迪宣布宋PLUS停产后,部分经销商出现抢购潮,有消费者担心换代后价格上调。 东风汽车人事任命公布次日,其上市公司股价小幅波动。 资本市场的敏感度超乎想象。
这些现象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复杂面貌。 一边是比亚迪这样的民企快速决策,一边是东风这样的国企稳步改革;一边是滴滴为代表的科技公司跨界打劫,一边是宁德时代之类的供应商向上延伸。 多方力量碰撞,塑造着行业新生态。
产品迭代、人事调整、技术突破、政策松绑……这些看似日常的新闻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深度变革。 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数百万从业者的命运,改变千万消费者的出行方式。
当我们在讨论一款车是否停产、一位高管是否履新时,其实是在观察一个行业的进化轨迹。 这种进化没有暂停键,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持续奔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