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370亿欧元利润只剩3.7亿,MEB平台5公里线束藏着什么成本黑洞?

大众集团370亿欧元利润只剩3.7亿,MEB平台5公里线束藏着什么成本黑洞?

去年年底有个做财务分析的朋友给我发了张图,大众2024年财报,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半分钟——营业利润3.7亿欧元。翻到2023年的数据,370亿。我还以为他截图截错了位置,后来一查,这就是全年的数字。那天晚上我坐在车里抽了根烟,突然想起三年前试驾ID.4时销售说的话:“大众进入纯电时代了。”现在看来,这个“进入”的代价有点高。

方向盘握了十几年,见过不少品牌起落。但像大众这种体量的巨头,利润曲线能画出这么陡的下坡,还真不多见。更有意思的是,财报出来没多久,欧洲那边ID.3、ID.7的价格就往上提了8%-12%,高性能版本直接涨15%。这操作让我想起以前巷子口那家面馆,生意不好就涨价,后来……你懂的。

线束能绕操场跑一圈的平台

上个月陪朋友去看车,销售介绍MEB平台时说得天花乱坠。我就问了句:“这车电子架构怎么样?”小伙子愣了下,含糊说“挺先进的”。后来托做售后的哥们儿查了下技术资料,整车线束长度接近5公里。什么概念?特斯拉那边1.5公里就搞定了。

多出来这3.5公里线束不光增加重量,装配难度也上去了。我那哥们儿跟我说,他们店里ID.4返厂率最高的就是电气系统故障,有时候排查一个小问题得拆半天。去年某个第三方可靠性报告里,ID.4在车辆启动和车机娱乐两项上排倒数,这事儿圈里人都知道。

车机系统更新周期长达半年,这个更离谱。现在哪家手机APP不是一两个月就推送更新?我自己开的车虽然也是老牌子,但至少每个月能收到OTA推送。ID系列车主群里经常有人抱怨,说好的新功能等了大半年还没上线,客服就回复“正在开发中”。

电池比别人贵三分之一

大众集团370亿欧元利润只剩3.7亿,MEB平台5公里线束藏着什么成本黑洞?-有驾

翻了些公开资料,发现大众为了减少依赖,在瑞典搞了电池厂。初期良品率只有70%,单位成本比国内供应商高35%。这还不算完,欧盟那个《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开始标碳足迹,大众因为用的电网碳排高,每度电110克二氧化碳,人家四川水电基地才30克。将来这个差距可能还得交碳税。

上周路过一家4S店,进去转了转。ID.4 CROZZ入门版挂牌19.39万,不带智驾。隔壁展厅比亚迪宋PLUS EV起价14.98万,小鹏G6智驾版18.99万,标配激光雷达和Orin芯片。我站在两家店中间,忽然觉得挺魔幻的——同样的价钱,配置差了一个时代。

认识的经销商朋友私下说,厂家给的返利现在一台能到3万。但店里月销量也就四五十台,算下来还是赔本赚吆喝。他苦笑着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但不卖渠道就得退网。”

软件这道坎迈不过去

去年试驾ID.7时,底盘质感确实还有德系那味儿,悬挂韧性不错,高速稳定性也行。但一上车机我就皱眉了——导个航得点四五层菜单,CarPlay连上三分钟就断线,语音助手经常听不懂指令。销售说可以等后续更新,我问什么时候更新,他支支吾吾说“应该快了”。

那辆车搭载的E3架构算力只有10 TOPS,现在新出的国产车动辄上百TOPS起步。大众曾经说2025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现在看连高速NOA的用户激活率都不到15%。对比一下其他家的城市智驾,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更要命的是那个CARIAD软件公司,每年烧掉二十多亿欧元,原计划2024年上车的VW.OS操作系统推迟到2029年。这意味着未来好几年大众还得用外包软件,用户体验很难有质的飞跃。

大众集团370亿欧元利润只剩3.7亿,MEB平台5公里线束藏着什么成本黑洞?-有驾

欧洲涨价,国内降价

最有意思的是大众现在的策略——欧洲那边涨价保利润,国内这边降价保份额。电池采购成本涨了23%,碳关税一台车增加400欧元,研发支出涨到105亿欧元。这些钱总得有人掏,欧洲消费者就成了买单的。

但国内市场不敢涨,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去年大众纯电车型市占率从8.2%跌到4.1%,月销不到5000台。这个数字放在以前,可能是某个经销商一个月的销量。

车友群里有个老哥去年刚提ID.4,三个月后就降价两万,他在群里发了长长一段话。现在听说又涨价了,估计心情更复杂。二手车平台上ID系列三年保值率48%,Model Y能到65%,比亚迪汉EV也有58%。这个数字挺说明问题的。

燃油车主不买账

认识不少开了十几年大众的老车主,聊天时问他们换车会不会考虑ID系列,大部分人摇头。有人说“不像大众了”,有人觉得“缺少驾驶乐趣”,还有人直接说“智能化太落后”。

数据显示大众燃油车主转购纯电的比例只有12%,这个转化率相当低。品牌忠诚度这东西,建立起来要几十年,崩塌可能就几款车的事儿。曾经“VW标值两万”的说法现在很少听到了,年轻人买车更看重配置和体验,情怀这东西分量越来越轻。

大众集团370亿欧元利润只剩3.7亿,MEB平台5公里线束藏着什么成本黑洞?-有驾

上周末陪侄子去看车,他直接跳过了大众展台,说“都2025年了还在用这种车机”。我倒是劝他别太绝对,但他拿出手机对比了几款车的配置表,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留给大众的时间不多了

说实话,大众这次涨价更像是财务压力下的应急反应,而不是基于产品力提升。但市场不会给面子,德国那边调查显示72%的人觉得“不值这个价”。

造车这行当,最怕的不是技术落后,而是节奏跟不上。该电动化的时候犹豫了,该智能化的时候慢了,等反应过来发现别人已经跑出好几个身位。大众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继续烧钱研发不知道能不能熬到天亮,降价抢市场利润更扛不住。

那个SSP平台要到2029年才能量产,也就是说这四年大众得靠现有产品硬撑。四年时间在汽车行业能发生多少变化?想想2021年到现在,市场格局已经翻了几番。

前两天路过一家大众4S店,门口停了几台ID.4的试驾车,展厅里人不多。我站在路边看了会儿,想起2019年那会儿,ID.3刚发布时大家的期待。现在这个局面,多少有点让人感慨。

准备买车的朋友最近都在观望,没人着急下单。选择太多了,不差这一时半会儿。至于大众后面怎么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