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1,其他都是0。
这话听着简单,可真要做到,对谁都不容易,尤其是造车的。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闹得挺大,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新车发布,也不是销量破纪录,而是召回——11万多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差不多是今年上半年卖出去的七成车都得返厂。
这已经是小米汽车今年第二次召回了,前一次是1月,3万多辆,这次直接翻了快四倍,难怪大家都在说:这新车才上市一年多,咋老出问题呢?
一、一年两次召回,问题都出在看不见的软件上
要说小米汽车这两次召回,时间隔得真不远。
今年1月第一次,召回3万多辆SU7,当时说是智能泊车功能出了岔子。
简单说就是停车的时候,车子的云端服务偶尔会“抽风”,时间同步出问题,结果就是车可能看不见静态的障碍物,比如路边的石墩子、花坛,要是司机没注意,就有撞上去的风险。
那会儿官方解释是“软件授时同步异常”,听着挺专业,说白了就是软件没调好。
本以为这事儿过去就完了,没想到才过8个月,9月又来一次,这次动静更大——11万6千8百多辆,差不多把今年上半年卖的车都包圆了。
问题还是出在软件上,不过这次更吓人,是高速上的L2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官方说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车子的识别、预警或者处置能力不够,要是这时候司机没及时踩刹车、打方向,就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高速上开车,速度本来就快,辅助驾驶是帮司机省力的,结果要是它“掉链子”,那后果真不敢想。
两次召回,一次停车一次高速,全是智能驾驶相关的软件问题,让人忍不住琢磨:这软件看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在汽车上,它的靠谱程度,真比硬件还重要啊。
二、不是主动召回,是被监管部门“盯上”后才行动
更让人心里打鼓的是,这两次召回,都不是小米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来的。
咱们平时买东西,要是商家发现产品有瑕疵,主动说“您来换一个,我们负责”,心里多少还能接受,觉得这品牌靠谱。
可小米这两次,都是被监管部门调查之后才启动召回的。
怎么知道的?看召回编号就明白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召回有明确的编号规则,比如这次的编号是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末尾那个字母“I”,按规定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意思就是监管部门先发现了缺陷,然后企业才不得不召回。
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像丰田这些传统车企,有时候也会召回,但他们的召回编号末尾可能是“V”,代表“生产者主动召回”,是自己排查出问题,主动上报处理。
两相对比,小米这种“被动召回”,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主动担责的诚意。
消费者买车,买的不光是车本身,还有品牌的责任心。
要是每次都得等监管部门“敲警钟”才处理问题,那大家心里能踏实吗?毕竟车是天天开的,安全这根弦,可不能等别人来提醒才绷紧。
三、卖车太急,研发投入却没跟上
为啥软件问题老出?或许跟小米造车的节奏太快有关系。
小米是2021年3月宣布要造车的,到2024年3月SU7上市,满打满算才3年。
要知道传统车企造一款新车,从设计到测试再到量产,少说也得七八年,小米这速度,差不多是别人的三分之一。
快是快,但汽车这东西,可不是手机、耳机,随便改改软件就能上市的,它得经过无数次测试,极端天气、复杂路况、各种故障场景都得试过,才能保证安全。
可小米好像有点“为了交付而交付”。
2024年2月就开始生产工程车辆了,结果同年11月就曝出智能泊车故障,没过多久就有了第一次召回。
今年二季度交付量更吓人,8万1千多辆,同比快翻倍了,卖得越快,品控的漏洞可能就越大。
卖车这么拼,研发投入却没跟上。
今年上半年,小米总营收2272亿元,研发开支才144.8亿元,占比6.4%,行业里别家车企的研发占比大多比这高。
再看营销,发布会和宣传里,老说些“比迈巴赫多1°座椅角度”“看了5000多个轮毂”“车规级纸巾盒”这些细节,听着热闹,可真正关系到安全的三电系统、辅助驾驶算法这些核心技术,却没怎么细说。
钱和精力都花在吆喝上了,研发这块没跟上,软件测试没做扎实,车卖得越多,问题暴露得就越明显,这不就陷入“卖得快-问题多-召回”的怪圈了吗?
四、互联网“爆款思维”造车,真的适合汽车吗?
说到底,小米造车这事儿,总让人感觉它在用做手机、家电的思路来做汽车——互联网公司的“爆款逻辑”:先靠营销制造话题,用低价快速占领市场,把销量冲上去再说。
但汽车和手机、家电不一样啊。
手机死机了,重启一下就行;家电坏了,大不了换个新的。
可汽车是“人命关天”的工业产品,高速行驶的时候,任何一个小故障都可能酿成大祸。
它需要长时间的测试验证,需要对安全性能反复打磨,不是靠“快速迭代”就能搞定的。
小米自己也说要做“人车家全生态”,汽车是这个生态里的关键一环。
可要是汽车这个“环”因为安全问题掉了链子,消费者还敢相信手机、智能家居这些“环”吗?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上面盖得再花哨,也站不稳啊。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以前的蓝海了,大家买车,早就过了“看谁配置多、屏幕大”的阶段,现在更看重“安全不靠谱”“质量扎不扎实”。
丰田这些传统车企,今年也有过召回,但人家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召回,编号里带“V”,虽然也麻烦,但至少让消费者觉得“它把安全放在心上了”。
小米要是还抱着“营销先行、交付至上”的老思路,怕是很难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参考资料
杠杆游戏:《召回11.7万辆,年内第二次!小米汽车咋回事?》
电鳗汽车:《小米召回3万多辆电动汽车智能泊车事故与生产时间问题的深度解析》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