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换电车,记住这三点,不是吓唬你,都是车主的真心话!

近几年,要说咱们身边变化最大的事,恐怕就是路上的车了。

以前清一色的蓝牌车,现在放眼望去,绿牌车越来越多,跟雨后春笋似的。

各大商场的展厅里,新能源车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销售们把优点说得天花乱坠:用电便宜,一公里几分钱,比坐公交还省;加速猛,红绿灯起步第一个冲出去,那种推背感谁试谁知道;还有那块大得像电视一样的中控屏,各种智能功能,感觉就像开着一个来自未来的移动设备。

计划换电车,记住这三点,不是吓唬你,都是车主的真心话!-有驾

听着这些,很多人都动了心,觉得燃油车的时代是不是真的要过去了,盘算着把家里的老油车换掉,拥抱这个电动化的新浪潮。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股风潮刮得这么热烈,咱们普通老百姓在掏出几十万真金白银之前,是不是也该冷静下来,听听那些第一批下场体验的车主们,他们实际用下来,到底遇到了哪些当初没想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故意抹黑谁,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用车过程中的经历和教训。

咱们先从一个最现实,也最让人心疼的问题说起,那就是卖车的时候。

买车是笔大投资,谁都希望自己的车能保值一点,将来换车的时候能少亏点。

可电动车在这方面,确实给了不少车主沉重一击。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三年前,市场上的一款热门国产电动轿车,办齐了落地差不多要二十五六万,当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可三年后的今天,当车主想卖掉它换新车时,二手车市场给出的报价可能只有十一二万,一下子亏掉了超过一半。

与此同时,一个朋友当时花了差不多的钱,买了一辆日系的合资品牌燃油SUV,现在卖车,还能轻松卖到十五六万。

这中间的三四万差价,都不是小数目,折算成油钱,都够那台油车跑上好几万公里了。

很多人当初盘算着开电车省下的油钱,到头来在卖车的时候,一把就全“还”回去了,甚至还倒贴了不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计划换电车,记住这三点,不是吓唬你,都是车主的真心话!-有驾

这其实恰恰反映了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速度太快了。

这绝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中国的电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更新。

你想想,三年前,一款车续航能做到六百公里,那就是顶尖水平了;而现在,七八百公里续航的车比比皆是,甚至一千公里续航的车型也已经量产。

三年前的快充技术,充满电可能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有了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大大缩短,号称“充电十五分钟,续航四百公里”。

还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激光雷达、车载芯片算力,每一年都有革命性的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当你用着最新款的时候,回头再看三年前的旧型号,自然会觉得它在性能、屏幕、拍照各方面都落伍了。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老款电动车的吸引力直线下降,二手车商在收购时,自然会把这个技术折价考虑进去,价格也就上不去了。

再加上电池这个核心部件,它占了整车成本的将近一半,但它的健康状况不像发动机那样容易判断。

虽然有数据可查,但二手买家心里总会打鼓,担心电池有衰减,怕买回来开不了几年就要花大价钱换电池,这种不确定性也严重影响了二手电车的估值。

说完了卖车的“心痛”,我们再回到用车本身。

续航里程,是每个准车主最关心的问题。

宣传册上那个漂亮的CLTC工况续航数字,比如600公里,看着确实让人安心。

但咱们得明白,这个数字是在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实验室环境里测出来的,温度适宜、路面平坦、没有频繁的加减速。

计划换电车,记住这三点,不是吓唬你,都是车主的真心话!-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在专业的室内跑道上跑出的最好成绩,可一旦到了室外,面对风雨、上下坡和复杂的路况,成绩肯定要打折扣。

所以,在日常城市里开,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的八折,就已经算是表现不错的了。

真正考验电动车续航的,是两个大关卡:跑高速和过冬天。

车速一旦上到一百公里每小时以上,风阻会急剧增大,电机需要持续高功率工作,电量的消耗速度会比在市区快得多。

原本显示能跑五百公里的车,上了高速可能三百多公里就得赶紧找充电桩了。

而冬天,对北方的朋友来说更是“噩梦”级别的考验。

锂电池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它在低温下活性会大大降低,能释放出的电量会直接缩水。

根据大量车主的反馈,在零下十度的气温里,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普遍会打个对折,也就是直接腰斩。

这还没算开暖气的消耗。

燃油车的暖气是利用发动机产生的余热,几乎不费油,但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只能依靠一个类似“热得快”的大功率PTC电阻丝来制热,这个东西一开,续航里程就哗哗地往下掉。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在寒冷的北方冬天,你能看到很多开着几十万高科技电动车的车主,宁愿身上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车窗上全是哈气,也不敢把暖气开足。

这种为了省电而牺牲基本驾乘舒适性的体验,是很多人买车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计划换电车,记住这三点,不是吓唬你,都是车主的真心话!-有驾

最后再聊聊充电这件事。

毫无疑问,如果家里有固定的车位能安装充电桩,那开电车确实非常省钱。

利用晚上居民用电的谷时电价,一度电可能才三四毛钱,充满一辆车也就二三十块钱,跑个三四百公里,这个使用成本是燃油车完全没法比的。

一年下来,光能源开销就能省下大几千甚至上万元。

但这种省钱的优势,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

很多车主会不自觉地对电价变得特别敏感,白天在外面看到一块五、一块八一度的公共快充桩,心里就会盘算一下,觉得太贵了,不划算,宁愿等到晚上回家再充。

为了省几块钱的电费,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规划。

而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的用户来说,充电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老旧小区的物业可能因为各种理由不同意安装,你就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

于是,下班后的生活就多了一项任务:找桩。

好不容易在手机APP上找到了,开过去发现车位被别的车占了;或者排着长队,等别人充完。

充上电后,你也不能走远,得算着时间回来挪车,免得被收取超时占用费。

这种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牵扯,远比去加油站花几分钟加油要繁琐得多。

尤其是在节假日的高速公路上,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龙,更是让无数电车车主感到崩溃。

“排队几小时,充电一小时”的场景,在高峰期真实上演,极大地影响了出行的体验和心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