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数字在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2亿辆。
这可不是哪个汽车巨头的全球总销量,而是截至去年九月,我们国家市场上累计被召回的汽车数量。
这个数字背后,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比例:平均下来,在国内每卖出不到十辆新车,就有一辆车在它的生命周期里,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被厂家叫回去“返修”。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坏消息,让人觉得现在的车质量是不是越来越不靠谱了?
但实际上,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国家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以及这场变革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
咱们得先明白,汽车召回本身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
在过去,很多车企对待产品缺陷的态度是能瞒就瞒,能拖就拖,除非问题闹大了,否则绝不轻易承认。
现在召回数量的激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整个行业的透明度在提高,从过去的“遮丑”,变成了敢于“亮丑”,开始直面问题。
这是一种进步,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这1.2亿辆召回的构成时,就会发现问题的焦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回想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左右,那时候一年的汽车召回量大概是五百多万辆。
大家讨论的召回原因,大多是些实实在在的硬件问题,比如刹车系统可能失灵、安全气囊可能会意外弹开等等。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机械故障。
可时间来到2024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仅仅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缺陷,一年之内召回的车辆就超过了255万辆,占到了全年召回总量的将近四分之一。
问题的核心,已经从传统的机械部件,悄悄转移到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系统和软件算法上。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一位从事智能驾驶测试工作的业内人士说得很实在,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太激烈了,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
很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推出所谓的“领先功能”,会把一些还没有经过充分内部测试的辅助驾驶功能,就急匆匆地装车卖给消费者。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本该由厂家在实验室和测试场里完成的测试工作,部分转移到了真实道路上,让成千上万的车主在日常使用中,去发现和暴露问题。
这无形中就把消费者当成了“免费的测试员”。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在那累计召回的1.2亿辆汽车中,有超过一半,具体说是6378万辆,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介入调查之后,企业才启动的召回程序。
这个超过53%的比例清楚地表明,许多企业在主动承担责任方面,积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还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难题:责任到底该由谁来负?
在以前的燃油车时代,一辆车出了问题,责任链条相对清晰。
比如刹车失灵,顺着刹车片、刹车盘、制动液管路查下去,总能找到是哪个零部件供应商或者哪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
可现在,一套辅助驾驶系统不工作了,情况就复杂多了。
它可能牵扯到提供核心计算能力的芯片公司、编写控制算法的软件公司,以及负责将所有这些集成到车上的整车厂。
一旦出了事故,这几方很可能互相推诿,都说问题不在自己这边。
这就给事故的责任认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更让事情变得复杂的是一种叫做OTA(远程在线升级)的技术。
这个技术对智能汽车来说,就像我们手机的系统更新一样。
车子出了软件方面的毛病,厂家不需要你把车开到4S店,直接通过网络给你推送一个更新包,车子在车库里停一晚上,第二天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这听起来非常方便,也确实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2024年,通过这种方式实施的召回车辆数量猛增,达到了406万辆,比前一年增长了惊人的两倍还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企业开始利用OTA打起了“擦边球”。
他们把本应严肃定性为“安全召回”的缺陷修复,包装成“响应用户建议的功能优化”或者“提升用户体验的系统升级”。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用户,又避免了“召回”这个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实际上,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可能掩盖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实际的修复工作可能会拖延数月,慢慢消耗掉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面对这些新情况,我们的车主和监管部门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很多车主都可能遇到过一种哭笑不得的“薛定谔式维修”。
比如说,你收到了厂家发来的召回通知,说你的车因为摄像头校准有偏差,需要回店处理。
你心里不踏实,赶紧请了假把车开到4S店。
结果技师检查了一番后告诉你,这个问题其实不影响正常驾驶,只是系统里有个故障码,帮你清除一下就好了。
你听完一头雾水,这问题到底是严重还是不严重?
车子到底是修好了还是没修好?
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心里却留下一个疙瘩。
如果召回的执行总是这样含糊不清,那么1.2亿这个庞大的数字,对普通人来说,就失去了作为安全保障的实际意义。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挑战同样巨大。
虽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调查智能网联汽车的缺陷,但取证难度比传统汽车要大得多。
汽车的行驶数据海量且复杂,核心的控制算法又是加密的,决策逻辑对外界来说就像一个“黑匣子”。
尤其是在处理像自动紧急刹车(AEB)系统失灵这类问题时,常常会陷入“知道有问题,但拿不出铁证”的困境。
如今,智能驾驶功能正从过去的高端选配,逐渐变成越来越多新车的标准配置。
当我们的汽车因为一个软件漏洞被召回时,我们是应该接受一次简单的远程升级,还是有权要求更彻底的解决方案,甚至是退换车辆?
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不断上车,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越来越多类似的选择。
这1.2亿辆召回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快速发展必然经历的阵痛,更是一个信号,它预示着整个汽车产业的责任体系都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
车企不能再心存侥幸,把用户当成产品测试的最后一环;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从过去“事后救火”的模式,向更主动、更深入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转变。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相关部门正在行动,着手起草新的法规,来规范智能汽车的召回管理和宣传行为。
只有建立起清晰的责任划分、高效的响应机制和透明的沟通渠道,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的智能汽车,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真正变得越来越“可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