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

咱们今天来聊个身边挺热乎的事儿,就是电动车换电。

很多人一听蔚来汽车,第一反应就是那个跟换手机电池似的,“嗖”一下,几分钟就能把没电的电池换成满电的,听着就特别方便。

尤其是一到逢年过节,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那排队的长龙,简直能让人犯“续航焦虑症”。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这时候,蔚来的换电站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全自动的机械臂忙活一阵,比你加满一箱油还快,车就满血复活了。

按理说,这么好的体验,其他汽车厂家不应该抢着跟进吗?

可现实情况是,大伙儿好像都躲着走,就留蔚来自己在那儿吆喝,场面多少有点尴尬。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到底是这换电的技术本身有问题,还是蔚来自己哪里没做对,被大家给“孤立”了呢?

其实这事儿的核心,跟技术有多高深没太大关系,说白了,就是一笔经济账和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换电站的原理,咱们普通人也能理解,它就像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立体车库,里面存着好多块充满电的电池,然后用机械臂帮你把车底下的旧电池卸下来,再把新电池装上去。

这个过程技术上并不难实现,真正的难点在于“标准”这两个字。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这就好比咱们家里用的电器插头,如果每个牌子的电视、冰箱、洗衣机都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插头和插座,那家里得布满多少种不同的插座?

你家的电器拿到我家根本就用不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汽车电池也是一个道理,要想实现通用换电,那所有车的电池尺寸、接口、螺丝孔位、电池和车辆之间的通信协议,都得一模一样。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谁愿意放弃自己的核心技术,去用别人的标准呢?

你看比亚迪,它的“刀片电池”是自家的金字招牌,安全、成本低,是它最大的卖点之一。

让比亚迪放弃刀片电池,去生产符合蔚来标准的电池包,那不等于自废武功吗?

再比如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它给几乎所有车企供货,它的目标是研发出像麒麟电池那样能量密度更高、充电更快的各种产品,卖给更多的客户。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如果它被蔚来一个标准给框死了,那它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空间都会受到很大限制。

还有特斯拉,人家辛辛苦苦在全球铺设了那么密集的超级充电网络,而且这个网络已经开始盈利了,它凭什么要放弃自己的优势,跑来跟蔚来分换电这块还没熟透的蛋糕?

至于其他还在为生存和盈利苦苦挣扎的新势力车企,看到蔚来动辄几百万一个站、总投资几百亿的烧钱玩法,更是吓得连连后退。

大家都是要过日子的,谁也不敢轻易跳进这么一个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坑里。

所以,不是大家看不上换电的速度,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太复杂,谁都不想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上。

当然,把板子全打在别人身上也不公平,蔚来自己在这件事的推进方式上,确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很早就呼吁,希望全行业能一起建设换电网络,甚至表示愿意开放技术。

但这个“开放”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蔚来的换电站和它自己的车型是深度绑定的,其他品牌的车开过去,系统根本不识别,连门都进不去。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号称“共享”的餐厅,但菜单上只有一道菜,而且只用你家特制的餐具才能吃,那别人还怎么来跟你“共享”呢?

这种做法,让它的“开放”口号显得诚意不足,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而不是真正想把蛋糕做大的行业倡议。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蔚来的江湖地位还不够。

如果今天搞换电标准的是一个像丰田、大众那样在全球年销千万辆的巨头,或者是在电动车领域有绝对统治力的特斯拉,那它登高一呼,或许真能有不少追随者。

因为市场份额就是话语权,跟着大哥有肉吃。

但蔚来虽然产品定位高端,服务也备受好评,可它毕竟体量还不够大,自己也还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一个自己还需要不断输血的企业,想要号令群雄,让大家一起陪着它投入巨资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话又说回来,难道换电这条路就真的走到了死胡同吗?

那也未必。

我们应该把“蔚来的换电”和“换电模式本身”分开来看。

蔚来目前遇到的困境,不代表换电这种补能方式没有未来。

实际上,在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领域,换电模式已经玩得风生水起了。

比如在出租车、网约车和城市物流车这些商用领域,换电简直就是刚需。

你想想,对于一个靠开车挣钱的司机师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花一个小时去充电,就意味着少接好几单生意,一天的收入就少了一大截。

而换电只需要五分钟,换完马上就能继续跑活儿。

所以像吉利旗下的睿蓝汽车,在很多城市的换电出租车就运营得很好,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

这充分证明了,换电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找对应用场景。

而且,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也一直没有给换电模式判死刑。

相反,在很多重要的产业规划文件里,都提到了要支持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协同并进。

这说明国家也看到了,单一的充电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多种能源补充方式并存,才是更健康、更稳妥的能源保障体系。

当然,很多人会说,等未来固态电池技术成熟了,充电十分钟续航一千公里,那换电不就没用了吗?

换电模式没凉,只是蔚来落单了,友商集体转向快充-有驾

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快充技术仍然面临着电池寿命衰减、对电网冲击过大等现实问题。

在当前这个阶段,换电依然是解决电动车补能效率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

所以,蔚来现在面临的挑战,更像是一场长跑中暂时的落后,而不是选错了跑道。

它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步伐。

最近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蔚来开始真正地放开手脚,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主动去和长安、吉利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合作,共同推进换电标准的建立和网络的共享。

这无疑是一步非常正确的棋。

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把封闭的圈子变成开放的平台,这才是把事业做大的格局。

未来,如果蔚来能继续联合更多的伙伴,比如像中石化、国家电网这样拥有庞大线下网点的“国家队”,把换电站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开来,那么换电的春天或许才会真正到来。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它关系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形态,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未来的用车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