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企陷入价格激战,总利润竟不足丰田半数?

看到国产车这几年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狂飙突进,真心让人热血沸腾——满大街的绿牌车、层出不穷的智能科技、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感觉整个行业都在拼命向前冲。但最近一组数据却像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中国主流车企的利润加起来,居然还抵不上丰田一家利润的一半? 这反差也太戏剧性了。丰田2024财年净利润高达2364亿人民币,而国内18家主要上市车企的净利润总和还不到800亿,连人家三分之一都够不着。更扎心的是单车利润:丰田卖一辆车平均赚2.29万,而咱们的“利润王”比亚迪,单车利润也只有0.94万。这背后,是一场全行业都在参与的“生存游戏”,而游戏规则,正被重新书写。

一、价格战:热闹背后的利润困局

如果你关注车市,肯定对“五年0息”“0首付”“直降X万”这些促销话术不陌生。2025年刚开年,超30家车企就集体加入降价大军,从特斯拉的保险补贴到比亚迪的“一口价”,从蔚来的兜底补贴到合资品牌的腰斩式降价,战场硝烟就没散过。表面看销量是冲上去了,新能源渗透率也站上了50%的里程碑,但代价呢?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5%,比下游工业平均水平还低。

这种“以价换量”像一把双刃剑:

- 短期冲量,长期失血:为了抢份额,新车上市就降价、老车亏本清库存成了常态。结果销量涨了5.6%,库存却飙升18%,资金链压力山大。

国产车企陷入价格激战,总利润竟不足丰田半数?-有驾

- 技术投入被挤压:小鹏、蔚来等新势力单车亏损仍高达数万元,传统车企毛利率普遍下滑。广汽毛利率从6.47%暴跌至0.21%,长城销售费用暴涨61.6%——钱都花在促销上,研发还怎么跟进?

二、丰田的“利润密码”:规模与定力

反观丰田,能在全球车市动荡中稳坐“利润王座”,靠的是两套组合拳:

1. 全球规模效应:年销超1000万辆、布局70%海外市场,让采购、研发成本被极致摊薄。而中国车企出口虽增长快,但超60%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美高端市场占比不足5%,溢价能力有限。

国产车企陷入价格激战,总利润竟不足丰田半数?-有驾

2. 拒绝无谓内卷:丰田坚持“利润优先”逻辑——混动车型打磨20年,专利壁垒高筑;宁可放弃低价市场,也不亏损卖车。这种策略让混动车贡献了24.5%的销量增长,且利润稳定。

更关键的是,丰田手握8.98万亿日元(约4500亿人民币)现金储备,相当于大众+宝马+奔驰的总和1.8倍。这意味着它随时能砸钱转型——比如豪掷7450亿日元投入BEV、氢能和软件研发,后劲不容小觑。

三、国产车的突围:从“拼刺刀”到“练内功”

当然,把中国车的困境简单归为“不会赚钱”有失公允。产业转型本就需要时间,而国产车已在关键领域跑出加速度:

国产车企陷入价格激战,总利润竟不足丰田半数?-有驾

- 技术换挡进行时:比亚迪的DM-i混动、蔚来的换电网络、小鹏的端到端智驾,都在建立差异化壁垒。一季度比亚迪、吉利研发投入逆势增长,头部车企研发费用率已逼近丰田。

- 利润结构悄然改善:虽然行业整体承压,但赛力斯靠问界M9等高毛利车型拉动毛利率升至27.6%;极氪、零跑通过产品优化实现毛利率转正,证明“高端化”能破局。

- 全球化打开空间:奇瑞、比亚迪在欧洲建厂,蔚来登陆阿联酋——海外单车利润常是国内2倍以上。正如芯片分销商Macnica的洞察:“利润不是卖贵,而是卖对”。

四、未来之战:要“销量冠军”,更要“利润标杆”

国产车企陷入价格激战,总利润竟不足丰田半数?-有驾

车市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短期价格战或许能换份额,但长期看,国产车真正需要的是丰田式的“战略定力”:

- 砍掉“无效高配”:如优衣库砍掉90% SKU聚焦爆款,车企也该精简用户无感的配置,把资源投向续航、充电、保值率等痛点。

- 重建利润底线:学习丰田“技术多元,利润路线唯一”的逻辑,在智驾座舱、电池效率等用户愿付费的领域打造溢价能力。

- 出海跳出舒适区:从东南亚走向欧美,从性价比转向品牌价值——就像丰田用雷克萨斯证明“东方豪华”能征服全球。

---

这场利润差距的对比,更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中国车的拼劲与潜力,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产业升级不仅是销量的数字游戏,更是利润结构、技术话语权与全球布局的重构。当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开始供应丰田,当蔚来换电站落户欧洲,国产车已经证明了自己能“打硬仗”。下一步,是如何把“打得狠”转化为“赚得稳”——毕竟,笑到最后的,永远是“会算账”的长期主义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