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厂里出来,路上堵的跟粥似的。前段时间,华为的消息特别热闹,余总说S9T一周内订单破了1.3万辆。这数字,我估算一下,体感也得排队半天,能出个样吗?其实还真不算奇怪。你知道的,华为在手机上抢占了不少用户心,转到车上来的时候,关注点就不一样了。
记得一个朋友说,新车都差不多吧,就是技术堆起来,哪个品牌敢用假材料?他还挺贼问得尖锐。这次华为的S9T,强调用了鸿蒙智行系统,交付量突破的背后,是不是有效的供应链和研发战略?我想想,供应链那块儿就像做饭。有个厂子停产了,什么调料用不上,整体就卡壳。华为的供应链不差钱,关键还是咱们平时买个手机能想到集成的硬件到车里,成本和复杂度真不比手机简单。
其实我还在琢磨,S9T一开始就瞄准豪华中大型的市场,这个尺寸,5160×2005×1492,轴距3050,对于自动驾驶感官载体有帮助吧?大五座布局,副驾靠上了零重力座椅。你试想,开长途的时候,副驾能不舒服吗?这是不是给未来的人类迷你办公室提前做准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设计好像也不光是为了炫酷。封闭式前脸,可能也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而贯穿式尾灯,整体看上去更流线;纯电续航801公里,感觉像是马拉松里的冠军,给你一个跑个通宵也不带停的信心。
但我也在想,华为为什么敢这么猛?再说,产能从三万到现在五个月,交付估算突破十五万,似乎很旺盛。你觉得,国产爆款的爆发点,是不是其实就是技术信任逐步建立之后的加速?或者,是仗着大概每个月能跑13000辆的体感猛推,压住了市场的一些压力?
其实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车里的广告屏,就像手机的通知弹窗,随时提醒你新功能上线或升级,这就让我觉得,华为的智能化战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度融入到用户使用惯中的。
哎,忘了说个问题,既然S9T做得这么有料——比如36个传感器,能带来多大差别?与竞品比起来,平时用车的实际操作差异是不是就差在反应速度和感知范围?我自己开过几个品牌,感觉就像炒菜。有的锅底太薄,老是嗞嗞叫,还不如用厚底锅操作平顺。这个比喻告诉我,硬件每一环都很重要,供应链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车底子。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华为靠的是技术还是更擅长折腾不同场景的调性?把手机里那些智能标签带到车里,难道不仅是技术堆砌,更多还靠的是调性认同?毕竟,很多用户可能会嫌麻烦,又想体验智能带来的便利。
一个小情绪,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华为的目标,不只是卖车,更像是把智能硬件铺开,而汽车只是其中一环。智能系统和硬件更加融合,这个市场是不是才刚刚起步?也许,别的品牌现在还忙着堆参数,我们倒是要看华为怎么把人机交互做得更润,那就像咱用手机一样,惯了就再也离不开。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车的续航,就是让你花费一天的时间,体验一圈的平稳,心里那个走起来舒服的感受,是不能用数字完全衡量的。日常用车,谁会真的摆脱不掉焦虑?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自动驾驶会变成随叫随到的仆人,而我们唯一的担心,就是这仆人怎么开得顺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内的那个星云尾灯,其实我之前也没特别注意,可能只是光面设计做得漂亮,没想到还暗示品牌的科技感。你会不会觉得,这些小细节藏着品牌语言?或者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这堆硬核数字和设计,到底还差什么?我觉得,还是用户的体验是不是能真正落地?假设我买了个S9T,日常最在意的其实是:车在城市里拐弯的转向感觉是不是顺滑、刹车反应是不是及时。没错,技术强不代表用得舒服。
留个问题给你:华为的智行布局,真能站稳脚跟,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也许,这才是值得关心的。毕竟,未来的出行,是不是能像今天这个距离,咬咬牙就能拿到手,你说,是不是也像我随手摸到的那个车门把手,触手可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