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爆出一堆大新闻,特别是那些给整车厂配套的零部件巨头们陆续交出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单。
这些藏在汽车产业链背后的"隐形大佬"们,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却愁云满面,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智慧,更藏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层密码。
先说个让人意外的好消息。法国佛瑞亚集团这个座椅和汽车电子专家,今年一季度营收达到67亿欧元,同比增长2.6%。最亮眼的当属他们的中国业务,13亿欧元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涨了4.6%。这要归功于他们和比亚迪、奇瑞这些中国车企越绑越紧的合作关系。佛瑞亚的CFO算了一笔账,说中国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新能源车配套业务。这让人想到现在国内车企动辄宣称"全栈自研",但座椅、电子系统这些核心部件还是得靠国际大厂供应,看来国产替代的路还得慢慢走。
不过同为座椅供应商的李尔就没这么幸运了。这家美国企业一季度营收暴跌7%,净利润更是腰斩,直接撤回了全年财务预期。现在他们一边疯狂裁员3600人,一边在全球工厂搞自动化改造。这场景像极了前些年手机行业洗牌期,诺基亚关闭工厂那会儿的惨状。但李尔的选择也值得玩味——与其说是被市场淘汰,不如说是在赌未来。毕竟现在汽车行业都在搞模块化平台,传统座椅厂要是不转型智能座舱,迟早要被淘汰。
再看看麦格纳,这个身兼车身、底盘、自动驾驶多项业务的巨头,一季度营收虽然降了8%,但净利润反而从900万美金涨到1.46亿。这操作就很魔幻,就像卖煎饼果子的摊主,虽然面粉涨价导致营业额下降,但通过把薄脆从8毛涨到1块,反而多赚了钱。麦格纳的CEO也说了实话,现在既要搞电动化转型,又要应付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甚至开始考虑出售非核心资产,这种"断臂求生"的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要破产清算呢。
说到电动化转型,德国舍弗勒的财报简直就是一部"烧钱启示录"。他们刚吞并了纬湃科技,结果电驱动业务一季度就亏掉2.67亿欧元,相当于每卖出一套系统就倒贴3000块。更讽刺的是,他们在中国的新能源业务虽然增长快,但价格战打得凶,利润率低得可怜。这让人想起前些年互联网造车热时,那些赔本赚吆喝的造车新势力。看来不管是传统零部件商还是新势力,电动化的钱都不是那么好赚的。
美国博格华纳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净利润只降了26%,但已经撑不住要砍掉充电业务。这让人联想到前两年充电桩企业遍地开花的盛况,现在潮水退去,留下的都是真正有实力的玩家。不过博格华纳把电池部门整合的动作倒是值得点赞,毕竟现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这么多,集中资源搞研发才是正道。
再看看韩国电池三剑客,LG新能源靠着美国税收抵免勉强扭亏为盈,SK On和三星SDI的情况也差不多。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果去掉政府补贴,LG新能源实际亏损830亿韩元。这就像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表面上孩子能养活自己,实际上还是靠爹兜底。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把工厂搬到北美,看似规避了关税,实则陷入了另一种补贴依赖症。
现在最头疼的当属那些被特朗普关税政策卡脖子的企业。奥托立夫的CEO亲自带工作组应对关税,把方向盘上的镁合金零件成本转嫁给客户,这操作堪比房地产商"拆东墙补西墙"。法雷奥更狠,直接要求客户预付关税,这种"先款后货"的强势态度,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卖军火。不过这些企业也不是毫无准备,佛瑞亚就开始把生产线往美国搬,毕竟本土生产既能避开关税,又能拿政府补贴,只是苦了那些被裁掉的墨西哥工人。
关税大战对行业的影响远比财报数字更深远。以前零部件企业可以全球布局,现在被迫搞"近岸外包",光物流成本就要多掏20%。更关键的是,这种政策不确定性让企业不敢做长期投资。就像博格华纳CEO说的:"我们现在连明年该扩产哪里都不敢定,生怕半夜又出个新关税。"这种观望情绪一旦蔓延,整个产业链的创新速度都会降下来。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场危机也倒逼出不少创新。安波福虽然营收微降,但通过裁员和数字化改造,反而提升了利润率。这让人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丰田通过关停生产线反而提升了质量管控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都在加码软件定义汽车,安波福说要搞"跨行业的电动化、软件定义未来",博格华纳则把宝押在电池管理系统上。看来零部件巨头们正在复制手机行业的老路:硬件利润越来越薄,软件服务才是未来。
这场全球零部件巨头的财报大战,本质上是一场产业变革的预演。当关税大棒遇上电动化浪潮,当成本控制撞上技术创新,每个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只会靠政府补贴续命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而真正能兼顾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企业,终将在洗牌后笑到最后。
各位看官老爷,您觉得这场关税大战最终会怎么收场?是零部件巨头集体涨价转嫁给消费者,还是会有企业撑不下去退出市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