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

利润率跌至3.9%!新能源车卖得越多,车企越亏?

各位车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买车越来越便宜了?去年还能卖20万的车型,今年直接降成16万,还送一堆配置。可就在全行业“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时候,一个扎心的数据浮出水面: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为3.9%——这比2014年近9%的高点,几乎腰斩再腰斩。更让人警醒的是,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态,要整治“内卷式”竞争,中汽协也罕见发声,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信号?

我开过不少新能源车,从特斯拉Model 3到比亚迪汉,再到小鹏G6,每踩一脚电门,都能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爽快。但最近试驾某款新发布的A级SUV时,我却隐隐感到不对劲:防撞梁从铝合金换成了铁的,激光雷达减配到仅前向一颗,座椅填充物明显偏硬。销售解释说:“为了控成本,这些地方做了优化。” 我心里一沉——这哪是优化,这是在拿安全和体验换销量啊!

价格战,打的是谁的牌?

2023年特斯拉一降价,整个行业就崩了。最高降幅3.6万元,像一块巨石砸进池塘,激起千层浪。传统车企慌了,新势力更慌,纷纷跟进。到了2025年,前五个月就有73款车型加入降价大军。表面看是消费者赢了,但真相是:车企在“用利润换市场”。

我认识一位电池供应商的朋友,他告诉我,现在主机厂每年都要强制“年降”5%-8%,有的甚至“月降”。供应商为了保订单,只能压缩材料、延长账期,最后连博世、大陆这样的国际巨头都开始裁员。产业链集体失血,谁还能安心搞研发?

更可怕的是“低于成本价倾销”。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说得直白:“这是在埋定时炸弹。” 比如某品牌一款车,成本12万,卖11.5万,亏着卖也要抢份额。短期看是“让利”,长期看,这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潜力。你想啊,今天省下的每一分钱研发费,明天可能就是别人领先我们一代的技术壁垒。

经销商:夹缝中求生

价格战的另一头,是经销商的“倒挂”困局。2025年5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52.7%,连续多月高于荣枯线。什么意思?就是卖一辆亏一辆,但不卖又完不成考核。

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有驾

我走访过一家退网的4S店,老板苦笑着说:“厂家压库,我垫钱补差价,最后服务也做不好,客户骂我,其实我也冤。” 这种“价格战—利润薄—服务差”的恶性循环,最终伤害的是消费者体验。你花十几万买车,结果售后没人管、配件等三个月,这车买得能舒心吗?

所以中汽协和全国工商联经销商商会联合发声,不是偶然。《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首次明确“低于成本价倾销”的界定标准,这其实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落地实践。而“不得以考核胁迫经销商”这一条,直击行业痛点,堪称“救命稻草”。

利润率3.9%,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算笔账。3.9%的利润率,意味着卖100万的车,净赚不到4万。对比同期工业企业5.6%的平均利润率,汽车行业已经处于“低利润洼地”。要知道,2014年这个数字是8.99%,十年间利润空间被压缩超过一半。

这背后,是研发投入的被迫削减。我试驾过一款新势力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号称“城市NOA”,结果在复杂路口频繁退出,跟车犹豫,变道生硬。问工程师,对方坦言:“算法训练数据不够,因为预算砍了。” 听完我心凉半截——安全功能,怎么能省?

再看国际竞争。德国、日本在固态电池上猛攻,美国靠《通胀削减法案》拉拢产业链回流。我们如果继续陷在“价格红海”里打转,拿什么守住全球新能源第一的宝座?

理性消费,才是对行业最大的支持

说到这里,可能有老铁要问:“那是不是不该买便宜车?” 我的答案是:不是不该买,而是要买得明白。

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卖得便宜,但人家有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打底,规模效应下成本控制能力强,它是“有利润地降价”,不是“亏本卖吆喝”。而有些品牌,配置堆得高,价格低得离谱,背后可能是材料降本、功能虚标,这种“兴奋剂式”低价,咱得警惕。

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有驾

我建议大家买车时多问几个问题:

这车的三电系统是自研还是外购?

碰撞测试成绩如何?有没有C-NCAP或中保研报告?

售后网点多不多?维修贵不贵?

别只看价格,要看价值。一辆车陪你三五年,甚至更久,安全、耐用、省心,才是真省钱。

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拿三款热门A级SUV来对比:比亚迪元PLUS、特斯拉Model Y、以及某新势力品牌A。

维度 比亚迪元PLUS 特斯拉Model Y 某品牌A

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有驾

售价(万元) 13.98-17.98 26.39-36.39 15.99-18.99

利润率 约6%(估算) 约18%(全球) 低于3%(行业推测)

三电技术 自研刀片电池+e平台3.0 自研4680电池+三电 外购电池+第三方电驱

辅助驾驶 L2级,稳定可靠 FSD,全球领先 城市NOA,仍在OTA优化

用户反馈 耐用、省心 科技感强,服务一般 配置高,小毛病多

你看,元PLUS靠技术+规模实现良性循环,特斯拉靠品牌+技术溢价,而某品牌A则靠低价换量,利润岌岌可危。长期看,谁更可持续?答案不言自明。

未来怎么走?

国家出手整治“内卷”,不是不让竞争,而是要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就像中汽协倡议的,建立公平秩序,鼓励技术创新,保护产业链健康。

我坚信,中国汽车产业不会永远停留在“拼价格”的阶段。智能网联、固态电池、车路协同,这些才是未来的新赛道。我们车友要做的,是用钱包投票——支持那些真正搞研发、重安全、讲诚信的品牌。

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有驾

互动时间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

你买车时,最看重价格还是品质?为什么?

如果一款车便宜但小毛病多,你会买吗?

你觉得国家该不该干预价格战?怎么管才合理?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新能源车选购避坑指南》电子书一份。

记住:理性消费,安全驾驶,才是对汽车工业最好的支持。

毕竟,我们想要的,不只是便宜的车,更是值得信赖的出行伙伴。

利润率跌破4%!国家重拳整治“内卷式”竞争,叫停价格战-有驾

——车评人老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