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高速的时候,有些司机喜欢玩点“花样”,觉得把车速提上120公里,接着松油门滑到100公里,再踩油门拉回120,这样一番反复是撒着碎银子在省油。没错,很多人信这套,觉得少踩油门多滑行,油表就得笑出声。其实,真要细细扒下来,这把戏说省油,还真有点自作聪明了。
说到这里,先来理一理这些老司机的省油算盘。他们觉着,只要油门松下来了,发动机不怎么喷油,甚至连油都断了,车子靠惯性前进,这不是妥妥地省下了一波油钱?想想确实有道理,风驰电掣,顺顺溜溜就到了目的地,油耗还降一截。
但世上的事,不光看表面。高速上最“吃油”的可不是你踩没踩油门,关键还是得看你的对手——空气阻力。别小看这东西,开得越快,风阻越大,油耗蹭蹭往上窜。因为空气阻力不是和速度成正比,而是成平方。简直是“恶人还需恶风磨”。
你开得猛,风儿也疯,油箱里的油分分钟就化成了发动机叫的那一声嗡嗡。说松油门省油,倒也不是假话。毕竟你从120慢慢滑到100,风阻也小了,发动机嘴巴憋着不张,喷油那可是省出点动静。但你又得拉回120,油门一踩,发动机立马开嗓,油喷得不比吃火锅涮羊肉少,相当于前脚省下的后脚又全吐出去。
其实仔细想,哪有这么精准的算盘?你表面油门松了,实际加速得花大力气。因为低速再加到高速,发动机可不是简单加个二百毫升那么简单,得死劲儿对抗风和滚动带来的双重压力。到了高速段,大部分能量都搭在和空气“胳膊粗”的对峙上,更不用提油门一会轻踩一会重踩,发动机的“小宇宙”老是在变,也很难保持在最省油的状态。
更折腾的是自动变速箱。不管是老式“自动鸡”,还是先进的电子控制,连续加减速让变速箱频繁上上下下,换挡那点能量损耗也给你“添点彩”。整个过程说省油,还不如按着定速巡航悠着点跑。
这一套操作下来,看着确实有点花活儿,实际上跟“空中楼阁”差不多,用时多费心,油钱真省不下来,更有折腾安全底线的风险。高速上,维持匀速运行才是正道。比如你选个110或115这比较舒适的速度,油耗更稳,也不会把人“搞得上蹿下跳”。
别觉得这样开没技术含量。真正厉害的司机,都是细水长流,开车看远不看虚头巴脑。那些松油门滑行的“省油秘籍”,其实就是普通公路、市区里六七十公里的“经济时速”的延伸。在高速路上,一来限速卡点,二来慢了也不够安全,所以真把这个“好习惯”带上高速,纯粹是南辕北辙。
还有很多人也喜欢看油表数字跳得慢就心花怒放,殊不知这种频繁加减速早就把平均油耗搞高了。滑行阶段省下一点,还不够加速阶段补回来。搞来搞去,“三斤肉熬一碗汤”,不如老老实实一句话——稳住你的小心脏,保持匀速。尤其是开定速巡航,那叫一个省心,既安全又省油,路上轻松一把。
说到安全,就得再敲打一下。有的人把省油当成终极目标,忘了路上可不是自己“一只大马”。你在高速上一会紧一会慢,后车跟你走,有的是生气,有的是不知所措,结果路况一变,麻烦就来了。频繁变速,不仅自己心理有点怂,还容易让别人猝不及防,真要出点小状况,这省下的油钱也不够修个保险杠。
再讲个常识,小车的“经济时速”真就不是高速的件。你要在高速限速上硬压着跑个八九十,不仅自己“磨洋工”,还容易被人挑后襟,甚至被交警招呼吃罚单。所以别把市区省油的套路照搬高速路上,油没省,焦虑倒是“带货”了。
其实说来说去,多数司机都是被“直觉”坑了。看着自己少踩点油门,发动机低头不语,真以为赚了便宜?可别忘了,高速路上空气阻力就是你的巨无霸吃货,少踩多踩都得老老实实交“过路费”。如果真想省下点银子,不妨用用定速巡航,这才是省力又省心的活计。
当然,别小看这些小习惯。很多老司机都有自己的“家传绝技”,但往往是“小聪明差点意思,大智慧不显山露水”。省油的真谛,还是在于技术和习惯相得益彰。把安全放在第一,把匀速作为基本操作。别以为车子省一滴油就是给自己发了小红包,省钱这事还有别的门道,真要计较,买个新轮胎、少点超载更见效。
偶尔看到高速路上那种一会慢一会快的车,总让人想起“黄牛拉破车”,慢慢腾腾,路上浪费时间,还惹得后面一堆人不开心。这种说法没什么优越感,更多是提醒大家:开车别光琢磨省点小钱,省心省事才是硬道理。
现在不少车都带上了各种智能辅助、定速巡航系统,顺顺当当开起来比自己“用脚打算盘”靠谱得多。不管是新司机还是老驾驶员,别老想着省油就绷着一根弦,省油其实是个系统活。只要你安全第一,匀速巡航,信誉和油钱都能接近最大化。碰上坡度大变、风力强的时候,轻踩油门严谨变速,才是稳妥之选。
省油不是让你一路放飞自我,而是让你和安全握手言和。高速上油可是往“风里扔”,一顿操作,有些气氛还真有些跳脱。不想成了“油耗小冤家”,记得抹平心态,淡定前行。
其实谁都懂,开车省点油,心里美滋滋。但真正的省油高手不会被“伪技巧”忽悠,一脚油门匀速到底,稳稳去稳稳回。这才不枉路上的每一公里风景和每一滴油。
有些路,不在油表,多在心里。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