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海外布局亮眼
在国内汽车市场“比销量、比价格”的大环境下,奇瑞汽车一直显得比较低调,像个“隐形人”,但他们在海外市场却表现得非常抢眼。2024年,奇瑞出口了114.46万辆车,已经连续22年稳居中国乘用车出口冠军的位置。光是营收就突破了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相比之下,比亚迪同年才出口了41.72万辆,差距明显。可以说,奇瑞在海外的布局简直是“甩开别人一大截”,成了中国车企里“默默赚钱”的典范。
自主创业与国际化发展
奇瑞的发展历程,说白了就是靠自己一步步闯出来的。1997年在安徽芜湖成立的奇瑞,一开始就走的是“不靠外资”的路线。在尹同跃的带领下,团队从零开始,自己建生产线,到了1999年就做出了第一台发动机和第一辆轿车。他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关键部件,为以后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更早的是,奇瑞的海外布局其实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那时候他们把第一批12辆风云轿车卖到了叙利亚,算是正式踏出了第一步。到了2003年,奇瑞还专门成立了国际部,开始系统地做海外业务,比上汽集团早了整整五年。所以说,奇瑞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技术自主和早期的国际化眼光。
本土化战略助力奇瑞全球发展
在海外打拼了二十多年,奇瑞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关键就在于它一直坚持的“本土化策略”。跟那种“把车卖出去就完事”的做法不一样,奇瑞更注重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他们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了10个生产基地,光是2023年就在阿根廷砸了4亿美元建厂,2024年又和西班牙的EBRO合作,在欧洲建了中国品牌第一个整车生产基地,直接带动了好几千人就业。
而且,奇瑞还会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来定制产品。比如南美山路多,他们就加强车子的动力性能;中东风沙大,就升级密封工艺,让车更耐用。
另外,奇瑞还建立了超过1500家经销商的服务网络,让用户买了车之后不用担心售后问题。
这种“先创造价值,再赚取利润”的思路,让奇瑞在俄罗斯、巴西、中东这些市场站稳了脚跟。比如在俄罗斯,它的销量排在本地品牌之后,位居第二;在巴西,瑞虎8一款车一年就卖了2.78万辆,进了销量前十;到了2024年,奇瑞更是以17.86%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的重要力量。
奇瑞转型攻坚
不过,虽然奇瑞的成绩看起来挺亮眼,但其实它也正面临着一场“转型的大考”。一方面,它的出口产品中,80%都是燃油车,平均售价大概在10万左右。虽然靠这个规模还能赚点钱,但在全球都往新能源方向走的背景下,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另一方面,欧美市场因为关税太高(比如美国要收100%的关税,欧洲还有5年的反补贴税),很难打开局面,利润空间也被限制住了。再加上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太激烈,奇瑞之前战略上有些摇摆,导致转型速度慢了,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才58万辆,跟头部企业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为了打破这个困境,奇瑞在2025年加快了转型的步伐。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就达到了35.9万辆,同比暴涨了98.6%,增长势头非常猛。8月份还和华为签了第二代战略合作协议,砸了上百亿,组建了5000人的团队一起打造“智界”品牌,同时推出了高端系列“星纪元”。就连董事长尹同跃也亲自直播了4个小时测试新车,看得出来奇瑞这次是动真格了。
另外,奇瑞筹备了二十多年的上市计划也终于有了进展——2025年2月提交了港股的招股书,8月拿到了证监会的批复。如果三季度能顺利上市,就能为新能源研发注入更多资金,弥补之前研发投入比例低于同行的短板。
奇瑞逆袭之路
从一个小厂起步,奇瑞一路走到全球车企第11名,这路走得可不简单。以前它靠卖燃油车成了出口冠军,现在又大胆押宝新能源,这说明中国品牌的出海之路在不断进化。到了2025年,奇瑞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大目标——销量要达到320万辆,冲击全球前十。如果它能在海外继续保持优势,同时在新能源领域加快突破,说不定就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新路,继续讲讲它“低调但逆袭”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