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电动车的空调续航能力成了车主最关心的问题——“开空调到底能撑多久?”“高温下电量会不会‘跳水’?”为解答这些疑问,某专业汽车测试机构近期对10款市场热门电动车型进行了一场“高温极限挑战”:在40℃以上的封闭测试舱内,将车辆电量充满后,全程开启空调(温度设为24℃、风量中档),记录空调持续运行48小时后的电量消耗情况。测试结果不仅暴露了不同车型的“耐热实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购车参考。
测试规则:模拟“极端夏日”,全程“只吹空调不动车”
此次测试严格模拟夏季高温场景:测试舱内温度恒定在40℃以上(最高达45℃),湿度控制在60%左右,模拟暴晒后的车内环境;10款车型均为市场在售的热门电动车,涵盖紧凑型、中型、中大型等不同级别,价格区间从15万到40万不等,确保覆盖主流消费群体。
测试开始前,所有车辆均充满电至100%,并关闭所有非必要用电设备(如车机屏幕、座椅加热等),仅保留空调运行;空调设置为“自动模式、温度24℃、风量中档”,这是日常用车中最常用的舒适性设置;测试过程中,车辆保持静止(模拟停车等人或午休场景),车门车窗全闭,确保热量无法散出,最大化考验空调系统的能耗控制能力。
“这种测试比实际路况更严苛。”测试工程师解释,“实际开车时,车辆行驶会带动空气流动,帮助散热;而静止状态下,车内温度会快速上升,空调需要持续高负荷运行才能维持设定温度,电量消耗会更大。如果车辆能在这种条件下撑过48小时,日常使用中基本不用担心空调续航问题。”
电量消耗“分层明显”:3款车撑满48小时,2款车提前“罢工”
经过48小时持续测试,10款车型的电量消耗呈现明显分层:3款车型成功撑满全程,电量剩余在10%-15%之间;4款车型在40-45小时之间电量耗尽;另有2款车型表现较弱,分别在32小时和35小时提前“罢工”,空调自动关闭。
“撑满48小时的车型,空调系统效率更高,电池管理也更聪明。”测试负责人分析,“比如,它们会根据车内温度实时调整压缩机功率,避免‘满负荷硬扛’;电池热管理系统也能有效控制电池温度,防止因过热导致电量虚耗。而提前耗尽电量的车型,要么空调压缩机功率过大,要么电池散热跟不上,导致电量‘跳水’。”
车主陈先生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他驾驶的某款中型电动车在测试中撑满48小时,电量剩余12%。“平时夏天开车,我一般开2-3小时空调,电量掉10%左右,和测试结果差不多。”陈先生说,“这次测试让我更放心了——就算停车等人半天,空调也能一直开着,不用提心吊胆怕没电。”
相比之下,提前“罢工”的车型让车主有些失望。测试中,某款紧凑型电动车在32小时电量耗尽,空调自动关闭时车内温度已升至35℃。“我平时上班午休喜欢在车里开空调睡会儿,如果只能撑3小时,夏天根本不够用。”参与测试的车主李女士说,“看来选车时不能只看续航,空调的‘耐力’也很重要。”
续航“缩水”真相:空调能耗占比最高达35%
测试中,所有车型的电量消耗均高于日常行驶工况。数据显示,空调持续运行48小时的电量消耗,相当于车辆在综合工况下行驶200-300公里的耗电量(具体因车型而异),部分车型的空调能耗占比甚至超过35%。
“电动车的空调系统是‘用电大户’。”某车企动力系统工程师解释,“传统燃油车的空调压缩机由发动机带动,不额外消耗燃油;而电动车的压缩机完全靠电池供电,加上车内还有鼓风机、冷却风扇等用电设备,整体能耗比燃油车高很多。尤其在高温环境下,空调需要持续高功率运行,电量消耗会进一步放大。”
测试还发现,不同车型的空调能耗差异显著。例如,撑满48小时的3款车型,空调平均功率在1.2-1.5千瓦之间;而提前耗尽电量的2款车型,空调平均功率超过2千瓦,相当于每小时多消耗0.5度电。
“空调功率不是越大越好。”测试负责人指出,“高功率能快速降温,但持续运行会大幅增加电量消耗。聪明的车型会通过优化压缩机算法、增加热泵技术(冬季制热更高效)等方式,在降温速度和能耗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电池容量对空调续航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测试中,电量剩余较多的车型,电池容量普遍在70千瓦时以上;而提前耗尽的车型,电池容量多在50千瓦时以下。“电池容量是基础,容量越大,空调能用的‘底气’越足。”工程师补充,“但更重要的是电池管理技术——同样容量的电池,管理好的能多撑几小时。”
技术“分水岭”:热泵空调、能量回收成“省电关键”
撑满48小时的3款车型,普遍搭载了两项“省电技术”:热泵空调和智能能量回收系统。
热泵空调是传统PTC加热(电阻丝发热)的升级版,它通过转移环境热量来制热或制冷,能耗仅为PTC的1/3左右。虽然成本更高,但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能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电量消耗。测试中,某款搭载热泵空调的车型,空调平均功率比未搭载的同级别车型低0.3千瓦,48小时累计节省电量约14度,相当于多撑了4-5小时。
智能能量回收系统则通过优化电机、电池的能量流动,将制动、滑行时产生的能量回收并储存,用于空调等用电设备。例如,某款车型的能量回收系统能根据电量状态动态调整回收强度——电量充足时减少回收(避免频繁充放电损伤电池),电量不足时加强回收(为空调“续命”)。测试中,该系统的介入使空调续航延长了约10%。
“这两项技术是未来电动车空调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表示,“热泵空调解决了‘制冷制热都费电’的痛点,能量回收系统则让电量‘物尽其用’。随着技术普及,未来电动车的空调续航会越来越接近燃油车。”
相比之下,部分未搭载这些技术的车型,空调续航明显受限。例如,某款紧凑型电动车仅配备传统PTC空调,且能量回收策略较保守,导致电量消耗过快,最终提前“罢工”。“技术差距会直接体现在用户体验上。”测试负责人说,“消费者选车时,可以关注车型是否搭载热泵空调、能量回收等级(如高/中/低)等配置,这些对空调续航影响很大。”
用户“真实反馈”:空调续航影响“用车幸福感”
测试结果公布后,参与测试的车主纷纷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多数车主表示,空调续航能力直接影响“用车幸福感”——尤其在夏季高温或冬季严寒时,空调能否长时间稳定运行,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在车内停留、休息或办公。
“以前开燃油车,停车等人时不敢开空调,怕费油;现在开电动车,最担心的是空调开久了没电。”车主王女士说,“这次测试让我知道,选车时要重点看空调续航。撑满48小时的车型,我平时午休、接孩子放学都能放心开空调,不用总盯着电量表。”
也有车主提出,车企应优化电量显示逻辑,增加“空调续航预测”功能。“现在车机只显示剩余电量,不显示空调还能开多久。”车主刘先生建议,“如果能像手机一样,显示‘空调预计可运行X小时’,用户心里更有底,也能提前规划充电时间。”
此外,部分车主呼吁车企加强高温环境下的电池保护。“测试中,有些车型电量耗尽后,电池温度很高,需要冷却很久才能充电。”车主赵先生说,“希望车企能优化电池热管理,避免高温导致电池衰减,影响长期使用寿命。”
行业“新标准”:空调续航或成电动车“必考项”
此次测试也引发行业关注。多家车企表示,将把“高温空调续航”纳入内部测试体系,优化空调系统和电池管理技术;部分车企甚至计划在车型宣传中标注“空调满电续航时间”,方便消费者对比选择。
“空调续航是电动车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某新势力品牌产品总监说,“过去我们更关注综合续航,但用户实际用车中,空调、音响等用电设备的消耗占比很高。未来我们会单独测试空调续航,并在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让用户更清楚车辆的‘真实能力’。”
行业协会也在推动相关标准制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联合车企、检测机构起草《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能效评价规范》,拟增加“高温/低温环境下空调持续运行时间”“电量消耗占比”等指标,要求车企在宣传中如实标注,避免“夸大续航”误导消费者。
“标准的意义在于规范市场,保护用户权益。”某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当空调续航成为‘必考项’,车企会更重视技术投入,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高温下的电动车空调续航,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用户体验的“试金石”。这场测试让我们看到:有的车型能“扛住”48小时极端考验,有的车型却早早“缴械”;技术差距、配置选择,直接影响着“开空调的自由度”。对消费者来说,选车时不必盲目追求“大电池”,但一定要关注空调系统的效率、是否搭载热泵/能量回收等省电技术——毕竟,夏天的车里,空调的“耐力”,就是幸福的“长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