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问,中国汽车到底能不能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符号”?这个问题,比起“价格能不能再便宜”、“动力能不能再强”或者“配置能不能再顶”,其实更长远,也更复杂。最近,长城汽车在敦煌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致敬敦煌文化”搬进了月牙泉的沙漠里,还联手了央视做直播。有人说,这是一次“文化营销”,其实,营销不营销先放一边,关键得问:汽车和文化到底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敦煌是啥?是千年的历史宝藏,是大漠里的奇迹,是一代代人坚持和创造的地方。当长城汽车把目光投向敦煌,想从这里吸收点东西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思考一个很基础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中国汽车品牌到底靠什么赢?技术,其实谁都能搞;性能,谁都在追赶;价格,更是每天起高楼塌高楼。可如果仅靠这些,就算一时风头无两,迟早还是会陷入不断复制、不断比拼那种枯燥的循环。文化认同,才是真正能让品牌沉淀下来的“底盘”。
咱们都知道,世界那些老牌车企,比如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本田,这都是拿“品牌文化”当核心。为什么?因为一旦有自己的文化,每一辆车就不仅仅是运输工具了,还是身份、理念、情感、生活方式的承载体。很多中国车企总想着“学先进”,什么都学到头,最后却发现,大家做出来的车差不多,审美同质化,气质模糊,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就得反问一句: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真的没有一点能用在汽车上的吗?长城汽车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是给大家打了个样:不要怕麻烦,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护城河。
咱们说说“探索、坚守、自信、传承”这些提炼出来的“万里精神”,说白了,就是敦煌历史长河里流淌出来的四根根基。长城其实是玩越野起家的,拼技术更拼胆量,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和硬件做到头,得靠精神气儿做加法。比如“坚守”,莫高窟的匠人们一生只干一个事儿,为了壁画、佛像,能耗一辈子。你以为造车容易?其实也得是一群人几十年死磕技术,也不为短期利益妥协。人家自己搞发动机,搞电动化,风洞实验室搞出来,亚洲最大安全实验室也斥巨资建成,那种踏踏实实搞研发的劲头,其实就是中国“大国工匠”精神的现代版本。长期主义,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把“稳扎稳打”做到极致。
再聊聊“自信”。汽车设计其实无比重要,如果你出门一看,全世界的车都一个样,那多没劲?长城汽车为了一个“敦煌绿”,据说调试了10万种色漆,最后还原出那种壁画里矿物颜料才有的质感。你别小看一抹颜色,这背后藏着对中华传统美学的研究和坚持。汽车不只是工业品,也是美学载体。坦克500敦煌绿一出来,立马在圈里炸了锅。大家都觉得,中国车不是只能山寨外国,不是只能拼价钱,中国车也能玩出自己的设计风格,把千年前的色彩加到现代的车身上去。某种意义上,这种美学创新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外化表达。
“探索”这个精神也挺关键。以前丝绸之路是商品、文化的桥梁,如今也是咱们出海的路径。长城汽车不光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海外市场也拼得很猛——巴西工厂、哈弗系列,硬是把“现代商队”概念落到实处。可你要是只卖车,不讲文化,那顶多只能是“制造出海”。文化出海是不是更牛?当你在世界各地的越野赛事、车主活动里不断传递咱们的“越野文化”,让老外明白中国车不只是“便宜”,还很有趣、有故事、有精神,这就是“高端品牌”的另一重意义了。
“传承”,对于汽车来说更实际。老一辈开车是为了拉东西、办事,现在年轻人玩车,是为了体验,探索,甚至是为了生活方式。长城汽车搞越野分级、场景分级,把复杂的专业门道变成了大众化标准,让普通人也能玩得明明白白。不让越野文化只留在发烧友圈子里,这就是文化普及的态度。比如这次直播,长城还把越野体验、敦煌路线攻略同步推出来,邀请一大帮用户直接上手试车。你想想,一辆坦克车型在沙漠里越野,不是简单试驾,是一种“历史体验”,是一种“传承仪式”。这样的活动,远远超越了产品层面的“促销”,而是把品牌和文化嵌进了生活和风景。爱上越野,其实就是爱上了探索未知、挑战极限、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
但有人肯定要问,文化加持是不是虚头巴脑?这种“敦煌+汽车”的组合,能不能持续?其实,从历史来看,任何行业的升级都离不开文化积淀,无论是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皮鞋,甚至是美式的皮卡,核心都是把本土故事、精神、审美和产品结合起来。中国汽车经历了从“能造车”到“造好车”的阶段,现在正在迈向“让车有故事、有灵魂”的新阶段。长城汽车的这次敦煌实践,其实就是用实打实的行动告诉大家:我们有技术、有市场,但我们更能把品牌做得有温度、有深度、有故事。
中国车企要做强,技术硬气、价格有竞争力,没错,但想要品牌真正立起来,还得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主线。如果只有工程师思维,那充其量就是“造好机器”;但如果能把“文化”加进去,就是造“有灵魂的作品”。长城汽车这波操作,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告诉行业,别老拿“性价比”说事,把品牌精神、民族符号和用户体验一锅煮,才能长远发展。
所以,如果问“从敦煌汲取力量,长城汽车助力中国迈向汽车文化强国”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深意?我觉得,更值得关心的是中国车企能不能从历史的宝藏里提炼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和故事,将它们融入到车的每一处设计、每一次创新里,再带着这些底蕴去和世界沟通。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也许会有各种质疑和不解,但只要开始了,就是在给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等到有一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造车不仅厉害还很有故事、有态度,那中国就真的变成了“汽车文化强国”。
技术和文化,其实是两条并不冲突的赛道。谁能把技术做到极致,把文化做成人心,就能成为时代弄潮儿。未来的中国汽车,既跑得快,也跑得远,更能跑出自己独特的道路。长城在敦煌种下一棵文化树,是不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道题,其实也是给所有中国车企出的思考题:下一个引发全球共鸣的汽车故事,会不会就诞生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