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卧底调查揭黑心棉汽车坐垫隐蔽产业链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2012:卧底调查揭黑心棉汽车坐垫隐蔽产业链-有驾

回顾

  2012年,手工编织汽车坐垫以其“天然、环保、高端”的形象受到消费者追捧。山东省阳谷县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坐垫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2012年3月1日,相关部门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引发了公众对车内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通过消费者李先生投诉购买的汽车坐垫出现异味、变色等问题,敏锐地捕捉到汽车坐垫行业的发展与监管之间可能出现了脱节,对于坐垫内部填充物这种“看不见”的部分,监管力量显得鞭长莫及,这为不法商家使用廉价、劣质原料以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

  从李先生的投诉开始,记者对北京多家大型汽配城进行了暗访。通过扮演普通顾客,不仅证实了李先生遭遇的普遍性,更从经销商口中套出了关键信息:“千元以下的坐垫基本是黑心棉。”并将源头直指生产基地山东阳谷。

  2012年3月上旬,记者以“进货商”的身份潜入阳谷县13家生产企业,并得以进入生产车间一线观察,亲眼看到了黑棉纱的生产流程,发现有些企业甚至将PVC塑料掺入作为填充物,坐实了使用劣质原料的行为。企业主们在“客户”面前卸下防备,直言不讳:“不用黑棉纱的企业几乎没有。”生产车间墙上赫然写着的“卖黑心棉”电话,戏剧性地指向了更上游的原料供应商,将记者调查视线引向了河北省。

  之后,记者追踪来到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博野县,而在这些地方,记者驾车跟踪拉黑心棉的货车,来到生产窝点,目睹了一家家“开花”厂将堆积如山的废旧衣服、口罩、内衣甚至医用尿垫直接粉碎的骇人场景,看到了工人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的恶劣生产环境。并从原料厂老板口中,摸清了从“旧料”到“棉纱”的完整分级和全国销售网络。特别是老板老秦那句“管它有没有害,你把钱挣了就行了。”最后,记者亲眼看到挂有山东牌照的货车在河北装货,完成了从原料地到生产地的证据闭环。

  2012年3月23日《中国消费者报》刊发的《汽车坐垫安的什么“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揭露了这条触目惊心、横跨河北与山东两省的黑心棉汽车坐垫产业链。

影响

  记者敏锐地抓住政策热点与消费痛点的结合点,并通过一场跨越多地、由终端到源头的“卧底”式调查,最终将一个隐蔽的黑色产业链公之于众。报道刊出后,该问题迅速转化为一场席卷全国相关产区、波及整个行业的实质性风暴。激起了从地方政府雷霆整改、行业内部深刻反思,到全国性消费预警发布的连锁反应。报道涉及的山东省阳谷县、河北省博野县、蠡县等地政府分别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本报揭露的问题进行调查,对违法企业进行了查处。行业内部人士致电本报,自揭黑幕,呼吁继续加大报道力度,彻底根除手编汽车坐垫行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

  阳谷县决定进行彻底清理,下令“暂时关停辖区内所有手编汽车坐垫生产厂家”,涉近百万套、货值近2亿元的库存产品。县委、县政府要求对全县200余家坐垫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并责令乡镇一级开展自查,发现“黑心棉”坐垫立即没收封存,查处期间,甚至出现了企业试图转移设备库存以逃避检查的情形,从侧面印证了此次整治行动的威慑力。

  河北省两县同样反应迅速,博野县对白塔村、淮南村的“开花厂”逐一查封,要求永久关停,并承诺1周内拆除所有生产设施;蠡县则专门制定了《“黑心棉”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开展为期近半个月的集中整治,责令所有企业停产整顿,对黑作坊、黑摊点一律取缔,有效阻止了问题产品的进一步扩散。

  浙江省天台县、江苏省沛县等汽车坐垫生产基地也纷纷行动起来。各地的行动推动了行业自净与规范发展的内在诉求。

  消费端方面,北京、天津等21个城市消费者组织联合发布警示:警惕“黑心棉”汽车坐垫成隐形杀手。这一全国性的联动,将媒体报道的个案问题,提升为公共消费安全议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预警网络。

  《汽车坐垫安的什么“芯”》的报道,始于精准的调查,成于广泛的社会共鸣,最终落地为政府的坚决整治、行业的自我革新和消费者的广泛觉醒。这篇报道不仅清理了一条肮脏的产业链,更诠释了《中国消费者报》作为“消费环境守望者”的价值。

  (本报记者万晓东整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