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炸开了锅,那就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正式推出了U9的赛道版,全球就卖30台,预估价格168万起。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花一百多万,快赶上两百万了,去买一辆国产车,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毕竟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这个价位的钱,完全可以去看看保时捷,甚至踮踮脚尖够一够法拉利了。
那么,这台仰望U9赛道版到底凭什么敢卖这个价?
这168万,花得到底值不值,咱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台车跟我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的车,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它是一台纯粹为了赛道、为了追求极限速度而生的机器。
咱们老百姓评判一辆车好不好,可能会看空间大不大,省不省油,开着舒不舒服。
但对这种顶级跑车来说,评判标准就变得非常简单粗暴了:就是快,无与伦比的快。
文章里提到一个数据,百公里加速2.36秒。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我们平时坐飞机,起飞时那种强烈的推背感,大家应该都体验过,感觉整个人都被紧紧压在座椅上。
而这台车从静止到时速一百公里的加速感,比飞机起飞还要猛烈得多。
它用的是四个电机独立驱动,综合马力超过了1300匹。
这个马力是什么水平呢?
现在市面上性能很不错的家用轿车,比如一些2.0T发动机的,马力也就200匹出头。
这台U9的动力,相当于六七台那样的家用车把发动机绑在一起同时使劲,那种力量感可想而知有多么恐怖。
光有强大的动力还不够,你得能控制住它才行。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光有一身蛮力,不懂招式,那也只是个莽夫。
仰望U9赛道版最厉害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控制这股巨大力量的方式。
它有个看家本领,叫“易四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它的四个轮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电机,电脑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每一个轮子转多快,往前转还是往后转。
这就带来了一些颠覆性的功能,比如那个很出名的“原地掉头”。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炫技的玩意儿,没啥大用。
但在赛道上,这就是个神技。
赛道里有很多急转弯,普通车子要拐过去,得先减速,然后打方向盘,车身慢慢地转过去,再加速出弯。
而U9可以利用四个轮子不同的转速差,在过弯的瞬间,让车身姿态调整得更快、更刁钻,几乎是“扭”过去的,而不是“转”过去的。
文章里说这能让过弯速度提升23%,这在分秒必争的赛道上,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也难怪专业的赛车手会觉得这跟“作弊”一样。
除了动力和控制,还有一点对超跑至关重要,那就是空气动力学。
我们看F1赛车,车身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板子,那些可不是为了好看。
高速行驶的汽车,就像一架想飞起来的飞机,气流会把它往上抬,车身一飘,轮胎抓不住地,就容易失控。
所以超跑就要反其道而行,利用车身上的套件,让气流把车死死地往下压。
仰望U9赛道版全身都是碳纤维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在时速200公里的时候,能产生超过500公斤的下压力。
这是什么概念?
就等于有五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壮汉,在你高速飙车的时候,还稳稳地站在你的车顶上,帮你把车往下踩。
有了这么大的下压力,轮胎就能像胶水一样粘在赛道上,不管你怎么高速过弯,车身都稳如泰山,给驾驶者无比强大的信心。
说了这么多硬核的技术,我们再回到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它为什么值168万?
咱们得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这台车,从一开始就不是卖给普通消费者的。
全球限量30台,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定位是顶级收藏品,而不是代步工具。
它的竞争对手,也不是普通的豪华品牌,而是法拉利、保时捷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传奇。
我们横向对比一下,性能和它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法拉利SF90,售价要500多万;而被称为“三大神车”之一的保时捷918,现在的二手车价格都要1400多万。
这么一比,仰望U9赛道版用不到200万的价格,提供了千万级别超跑的性能体验,听起来是不是就没那么离谱了?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一直被欧洲的那些老牌厂商牢牢掌握,他们有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沉淀,中国品牌很难追赶。
但是,现在汽车行业进入了新能源时代,赛道完全变了。
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成了新的核心技术,而在这个领域,中国品牌凭借着巨大的市场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仰望U9赛道版的出现,就像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全世界发出的一份宣言,它在说:我们不仅能造出经济实惠的家用车,同样也能造出在性能之巅与世界顶级高手一较高下的超级跑车。
这168万,买家买到的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见证历史的参与感。
可以预见,这30台车的买家,绝大多数可能车库里已经停着不止一台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了。
对他们来说,再买一台欧洲超跑,只是收藏品列表上多一个名字而已。
而拥有一台代表中国最顶尖造车水平、并且极其稀有的仰望U9,带来的满足感和社交话题性是完全不同的。
据说首批订单里甚至还有一位现役的F1车手,这无疑是对它性能的最高认可。
所以,这台车从诞生之日起,它的价值就不应该只用传统的眼光去衡量。
它是一个符号,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终于有底气在曾经我们只能仰望的领域,亮出自己的王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