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为啥不造新能源电车?长安高管一句话点破,国产现在有多猛?
最近跟几个老司机在修车摊唠嗑,有人摸着刚提的国产纯电车直叹气:“你说那些国外大牌,技术又不差,咋就不使劲儿造新能源?”正说着刷到条新闻,长安高管接受采访时直接挑明:“不是不会造,是人家压根没这心思——技术有是有,可战略重心不在这儿,市场需求也不迫切。”这话像盆凉水,把我之前那些猜测全浇醒了。
记得前两年逛车展,外国车企展台上还是燃油车的天下,新能源区就摆两台“应付差事”的车。倒是国内车企,从比亚迪海豚到蔚来ET5,新车一个接一个往外冒,展厅里的大屏能看剧能K歌,语音控制连“把空调调24度再放首周杰伦”都能秒懂。上个月陪发小提了辆新出的国产纯电SUV,坐进车里那块15.6英寸的大屏比我客厅电视还清楚,导航、听歌、看短剧全搞定,他说现在开车都不爱带手机了,屏幕自带的应用比手机还顺溜。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乘联会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里中国品牌占了60%,欧洲老牌车企大众、宝马的新能源车型市占率还不到15%。为啥?人家燃油车利润太厚——奔驰2022年财报里,燃油车贡献了78%的利润,谁愿意轻易放弃“现金奶牛”?就像咱们摆摊卖煎饼,突然有人劝你改卖咖啡,可煎饼摊一天能挣三千,咖啡摊一个月才挣三千,换你你改吗?
再看国内车企的拼劲儿,哪像“不想造”的样子?比亚迪从电池起家,十年砸进去上千亿研发三电技术;理想汽车专门研究“中国式家庭需求”,增程式电动车解决续航焦虑;连小米这种“门外汉”都扎进来,雷军亲自挂帅,说“要造年轻人买得起的高性价比电车”。上次去上海车展,某国产车企工程师跟我聊,他们为了优化一块中控屏的触控灵敏度,光是测试就做了8000多次,手指点坏的触控笔堆成小山。就这股子较真劲儿,能造不好车?
以前买车图个啥?邻居张叔当年买了辆合资轿车,在小区里停了半个月舍不得开,就怕磕了碰了“掉面子”。现在呢?我家楼下停满了国产新能源车,李阿姨的比亚迪汉经常载着孙子去公园,后备箱塞着婴儿车和野餐垫;王哥的小鹏P7后排放着冲浪板,周末带着老婆孩子去海边。有回聊天他说:“以前觉得车是身份象征,现在才明白,能装下全家乐呵、装下日常方便的,才是好车。”
网上有人调侃“人生像戏,没有彩排”,我看现在的车更像“移动戏台”——以前上车就睡觉,现在上车能追剧能听歌,连堵车都能刷会儿短视频解闷儿。可这“戏台”搭起来容易吗?从电池续航到智能系统,从外观设计到安全测试,国内车企没少下苦功。就像长安高管说的,“不是不会造,是不乐意造”——当人家还在犹豫要不要转身的时候,咱们已经跑出去十里地了。
时代这东西最有意思,你以为别人站在高处,可一不留神,人家已经弯道超车了。你说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大概是咱们太知道“机会不等人”,所以拼了命地往前跑吧。
“风会记得每一朵花的开放,时代会记住每一次勇敢的突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