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短视频、逛社交平台,总能看到类似的内容——“理想车主乱停车”“素质低”“横冲直撞”。
视频封面几乎一样,标题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算你对理想汽车没兴趣,看多了也会下意识觉得:啊,这牌子的车主是不是都不太文明?
可问题是——这些内容真的真实吗?还是背后有人在“下棋”?
8 月初,一股奇怪的舆论风向开始在网络上发酵。
有人在微博、视频平台、小红书等多平台同时发布关于理想车主的负面内容,集中在几个关键词:
乱停车
压线行驶
不打转向灯变道
随意占用充电桩
这些内容的相似度高到离谱,不仅拍摄角度雷同,就连配文都像是复制粘贴。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在同一时间段内密集出现——像是有人在后台按下了“批量发送”的按钮。
“5 元一张图”的黑色产业链
8 月 6 日,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在微博上“爆料”——他晒出了一张兼职群的聊天截图。
群任务很简单,也很赤裸:
找到理想汽车的“负面行为”素材——停车不规范、压线、变道不打灯……
照片一张 5 元,视频一条 8 元。
如果是去理想车主的视频或笔记下恶意评论,普通评论 1.5 元,带图评论 2 元。
这不是“真实记录”,而是赤裸裸的“有偿抹黑”。
更可怕的是,这种舆论攻击对普通吃瓜群众来说几乎是“无感”的。大多数人只看到结果——平台上全是负面信息,却察觉不到这背后有一条隐蔽的利益链条。
数据揭示的真相
理想汽车法务部在 8 月 7 日发布声明称,经过初步调查,近期针对理想车主的负面信息具有几个显著特征:
多平台同步:同样的内容同时出现在微博、抖音、B 站、小红书等平台。
高频次投放:例如 8 月 3 日当天,仅在某平台凌晨 0 点至 早 7 点,就出现了 45 条标题雷同的视频,全部为《理想车主一律乱停车》。
内容高度同质化:几乎没有新的拍摄角度或独立观点,文案雷同。
这种传播模式,与过去在商业竞争中常见的“有组织舆论攻击”如出一辙。
为什么理想汽车要这么急着回应?
因为“标签化”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舆论武器。
当一个群体被反复贴上同一个负面标签时,公众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群体印象”——就算你知道部分车主素质很高,你也会在心底留下“他们是不是普遍这样”的疑问。
这对车主意味着什么?
有理想车主爆料,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扔垃圾,怀疑与网络抹黑有关。
有车主在停车场被人恶意划车,事后听到一句“理想车主嘛,活该”。
这不仅仅是网络攻击,它已经开始溢出到现实生活。
我国法律对“造谣、诽谤、恶意诋毁商业信誉”都有明确的惩罚条款:
《民法典》规定,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刑法》则规定,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损害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理想汽车方面已表示,将采取包括平台投诉、民事诉讼、刑事报案在内的多种方式维权。
换句话说,这事已经不是简单的“骂一骂”了,而是可能上升到刑事案件。
在汽车行业,口碑的重要性几乎可以决定销量的走向。
理想汽车近年来增长迅速,2024 年销量一度逼近新势力第一梯队。这让它既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也不可避免地站上了“风口浪尖”。
品牌一旦被“全网黑”,即使事后证明是造谣,也难以完全恢复原有形象。这种“舆论阴影”会长期存在于公众的潜意识中。
这起事件不仅关乎理想汽车,它也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销量的增长空间有限,每家车企都在拼价格、拼功能、拼口碑。在这样的环境下,舆论攻击很容易被当成“隐形武器”——见效快,成本低,追责难。
但这条路走得越深,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伤害越大。毕竟,今天的靶子可能是理想,明天就可能轮到别人。
结语: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事件还在发酵,幕后黑手会不会浮出水面?舆论会不会反转?还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节点”的时代,造谣和带节奏的成本很低,澄清和重建信任的成本却极高。
正如有人说的: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它更容易记住的是争议与情绪,而不是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