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6万买个“未来”,7名特斯拉车主把特斯拉告了!他们买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等了五年都没等来。更让他们生气的是,特斯拉不仅悄悄把名字改成了“智能辅助驾驶”,还告诉他们因为硬件老旧,可能永远都用不上当初承诺的功能了。这事儿最近有了新进展,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已经正式立案,车主们要求特斯拉“退一赔三”。
车主刘旻是2020年5月花5.6万元买的FSD。他回忆说,当时无论是门店销售还是马斯克本人,都说这个功能“一定能实现”、“即将在中国落地”,还暗示以后会涨价。他相信了,买了,结果五年过去了,功能没兑现,价格倒是真涨到了6.4万。
直到今年2月,刘旻才从其他车主那里听说,部分国内车主收到了城市道路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推送。他赶紧去问客服,却得知一个让他难以接受的消息,当前所谓的“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只适配搭载了HW4.0硬件的新款车型。像他这种配备HW3.0硬件的旧款车,暂时不在推送范围内。
另一位准备起诉的车主王鑫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车开了五年,FSD宣传的完全自动驾驶连影子都没见着。他花了6.4万,今年才知道自己的HW3.0车辆可能根本不在升级范围内,想退款客服直接告知“无法退款”。
更让车主们感到不满的是特斯拉背后的“更名”操作。特斯拉FSD功能在中国区的名称一改再改,从最初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调整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后来又变成了“智能辅助驾驶”。
对于更名原因,特斯拉方面的公开说法是“为更好服务中国市场,贯彻落实国家近期相关管理规定”。这指的是今年2月底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其中明确要求企业不能在宣传中暗示消费者系统具备实际上并不具备的自动驾驶功能。
尽管名称改了,特斯拉表示更名不涉及车主已购功能的改变,售价也保持不变。但对于早期花了真金白银购买“完全自动驾驶”的车主来说,这种解释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己当初就是冲着“完全自动驾驶”这个明确承诺才付的钱,现在特斯拉单方面把它降级为“辅助驾驶”,并且没有提供任何退款或补偿方案,这是一种欺骗。
感觉被欺骗的车主们决定用法律武器维权。今年6月,刘旻和其他6名特斯拉车主以买卖合同纠纷为由,向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退一赔三”,即退还购买FSD的费用,并支付相当于售价三倍的赔偿金。
到了8月22日,法院通知代理律师王有银,这批案件已正式批量立案,目前正在等待一审开庭。王有银律师透露,后续还有特斯拉车主陆续要求立案,另有几百名车主正在咨询,问题多数都集中在FSD功能上。
代理此案的律师认为,特斯拉的行为涉嫌构成欺诈。王有银律师指出,特斯拉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承诺FSD功能“无需人工干预”,但实际交付的却只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更名后也未主动告知消费者功能已降级,没有建立退款或硬件升级补偿机制。他认为特斯拉隐瞒了硬件技术缺陷,进行了误导性宣传,诱使消费者购买,这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
车主们主张“退一赔三”的法律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不过,法律专业人士也指出车主维权之路可能面临的挑战。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表示,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车主需要证明特斯拉在销售时明知功能无法实现却故意隐瞒,这构成了法律上“欺诈”的要件。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复杂,当前法规对其功能宣传缺乏明确标准,消费者在维权时普遍面临举证困难、成本高昂的现实障碍。
王德悦律师还提到,在类似的纠纷中,法院有时会因为技术问题的复杂性而适当弱化消费者的主张。他建议车主可以考虑通过主张合同违约来维权,而不是直接定性为欺诈,这样或许能提高胜诉的可能性。
这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FSD功能问题被车主告上法庭。今年4月,一起类似的案件曾在上海浦东法院一审开庭,不过那起案件开庭后便休庭,截至目前仍没有任何进展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本人最近在特斯拉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首次承认,目前搭载HW3.0硬件的特斯拉车辆可能无法支持完全自动驾驶。这个表态无疑给早期购买FSD、车辆硬件为HW3.0的车主们泼了一盆冷水,他们也更加坚定了通过法律途径讨个说法的决心。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行业营销方式的广泛讨论。法律学者王仁琳指出,特斯拉因“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未能实现而面临欺诈指控,这对所有自动驾驶车企都是一个提醒。企业不能利用技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来诱骗消费者,更不能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误导消费者。
王仁琳进一步说明,“完全自动驾驶”这样的名称和“无需人工干预”等宣传文案,是对汽车具体功能、性能的技术性描述,构成了经营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核心承诺,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与“老婆饼里没老婆”这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名称有本质区别。法律要求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遭遇类似名不副实的宣传,应注意保存好当时的宣传广告、合同条款、付款凭证等证据,然后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