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感觉到一个有点反常的现象。
我们眼看着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一天比一天多,充电桩在商场和居民区里也随处可见,大家都觉得,这新能源车的大潮,主要是冲着传统燃油车来的,要抢它们的饭碗。
可现实情况似乎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燃油车虽然销量受到了影响,但路上跑的存量依然巨大,反倒是那些我们过去再熟悉不过的,开在街头巷尾的汽车修理厂,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甚至出现了成片关门的景象。
这就让人纳闷了,按理说车子越多,不管是油车还是电车,修车的需求就越大,为什么新能源车还没彻底把油车“干掉”,却先把汽修厂给“整垮”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牵扯到了技术、市场、人才和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冲击,来自于技术的“降维打击”。
过去我们理解的汽修,主要是一门关于机械的学问。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靠耳朵听一听发动机的声音,凭眼睛看一看尾气的颜色,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问题所在。
他们打交道的是发动机、变速箱、活塞、火花塞这些实实在在的机械部件。
换机油、做保养、修发动机,这些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艺。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把这套逻辑彻底颠覆了。
新能源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这套系统跟传统的内燃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产物。
它不再是叮叮当-当的机械结构,而是一整套复杂精密的电子电气系统,里面涉及到高压电路、软件编程和数据通讯。
这就好比让一个精通雕刻的木匠,突然去修理一台精密的电脑主板,虽然都是动手,但知识体系完全不同。
一个传统的汽修师傅,可能一辈子都没接触过超过24伏的直流电,而新能源车动辄就是三四百伏,甚至更高的电压,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汽修的范畴,进入了高压电工的操作领域。
操作稍有不慎,就不是修坏一个零件那么简单,而是可能引发燃烧、爆炸,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传统汽修厂来说,面对一辆开进店里的新能源车,他们不是不想修,而是真的不敢修,也真的不会修。
其次,汽车制造商们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和“数据孤岛”,让独立汽修厂的处境雪上加霜。
很多新能源车企,特别是新势力品牌,从一开始就借鉴了智能手机行业的玩法,打造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生态圈。
它们把车辆的诊断系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也就是说,如果一辆新能源车出了故障,想要用电脑检测一下故障码,读取一下车辆数据,必须使用厂家指定的专用诊断设备和授权软件。
这些设备和软件,外面的独立汽修厂根本就买不到,或者说厂家根本就不对外销售和授权。
这就等于把诊断和维修的“钥匙”攥在了自己手里。
更关键的一招,是把质保政策和官方维修深度捆绑。
新能源车的电池是价值最高的部件,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车企普遍提供了长达八年甚至终身的电池质保。
但这个质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必须在官方授权的4S店或者服务中心进行维修保养。
一旦你在外面的修理厂进行了任何可能影响到三电系统的操作,哪怕只是检查,厂家就有理由拒绝为你提供质保。
您想,作为一名车主,一边是可能稍微便宜一点但修完就失去核心部件保障的风险,另一边是价格虽然高一些但一切都有厂家兜底的放心,这道选择题几乎所有人都会选后者。
这种模式,直接从源头上切断了独立汽修厂的客源,尤其是在车辆的质保期内,车主几乎没有理由选择去外面的修理厂。
前段时间甚至有新闻报道,有汽修师傅因为自行拆解研究电池包,意图破解维修方法,结果触犯了相关法律而被追究责任。
这一下更是让所有同行心惊胆战,修新能源车不仅技术门槛高,还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再来看市场环境的变化,也让小本经营的汽修厂难以招架。
一方面,是来自大型连锁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价格战”绞杀。
一些有资本支持的连锁品牌,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推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价服务,比如“1元洗车”、“99元小保养套餐”等等。
它们不靠这些基础项目赚钱,而是以此为入口吸引客户,再通过推销其他高利润项目来实现盈利。
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打法,让那些依靠常规保养和洗车来维持日常现金流的独立小店根本无法跟进。
你跟着降价,就得赔本赚吆喝;你不降价,客户就都跑到隔壁连锁店去了。
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大力推行“以旧换新”政策。
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加速了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车辆的淘汰。
但对于汽修厂而言,这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因为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恰恰是那些车龄较长、开始出现各种毛病的旧车。
一辆开了七八年、十来年的车,可能需要更换刹车片、减震器,甚至进行发动机大修,这些大项目的利润,是做几十次小保养都比不上的。
现在,这些“利润奶牛”在政策的引导下,提前进入了报废厂,换回来的是一辆辆崭新的、几乎不需要维修的新能源车。
这对汽修厂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严重的人才断档。
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缺口已经高达几十万,而且这个缺口还在不断扩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新能源汽修技师太难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汽修行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吸引人的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辛苦,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比不上金融、互联网等行业。
而让他们去学习充满危险性的高压电技术,意愿就更低了。
对于那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师傅来说,让他们在四五十岁的年纪,放下熟悉的扳手和听诊器,去重新学习电路图、编程和数据分析,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老的学不会,新的不愿来。
即便是汽修店老板下定决心要转型,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购买一套新能源车专用的检测和维修设备,动辄就要几十上百万;送员工去参加一个短期培训,光学费就要一两万,而且培训出来的也仅仅是入门水平,离独当一面还差得很远。
在当前这种生意本就艰难的时期,让一个小店老板拿出几年的利润甚至全部身家去投资一个前途未卜的转型,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汽车后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洗牌。
那些曾经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一同成长起来的传统汽修厂,如今正被夹在油车和电车的时代缝隙里,进退两难。
这并非是谁的错,而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的阵痛。
这场由新能源引领的变革,正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着整个汽车行业的生态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