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堆人买了增程车,最后都说“还不如直接买纯电”?这事啊,说白了,是不少人“想得挺美,实际挺糟心”的写照。你看,现在全国大街小巷,搞新能源的厂家没一个不吹自己家车能打能省:能加油能充电,灵活兼容,听起来是解决了所有焦虑。但等你真提回家,头一个月新鲜劲一过,一个个开始上吐槽大会。为啥呢?这底下的坑,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首先说说那些厂商。为啥一窝蜂上增程式?别被那一套高大上的说辞糊弄了,本质说白了就是省钱。你瞅瞅,搞一套增程系统,顶破天也就四万块,纯电车那大电池,起步八万往上走。厂家可不是活雷锋,他心里琢磨的就是:我能花更少的钱,做出表面看着很牛的噱头,然后还能拉个价格战,赢得市场,铺开销量。用户呢?买之前被“一车多用,谁都不怕”的想象整花了眼,买回来发现——怎么用怎么琢磨、怎么算怎么委屈。
最大的问题在哪?先说说充电的苦难。你看人家纯电的车主,早就习惯超充,“十五分钟能充450公里”,搁这儿打个呼噜,车都满了;增程车主呢?慢慢排队,45分钟才充200公里,还要担心停超时再被罚钱,光这一点,气都能气炸。你要说,我拉快充呗?那得行,很多增程车支持的就是慢充——你去仔细看看你那功率,50kW上下,等冬天一来,开着暖风,原来200公里的标称续航,真能撑个120公里都算你厉害。哪怕你天天就跑五六十公里通勤,几天两头就得琢磨下电量。你说,是不是买了个“操心大礼包”?
可要真烧油呢?又舍不得——为啥?谁不爱钱?用油成本直接翻三倍,平时一公里一块五的变成一公里六毛到七毛钱。开始吧,大家满脑子想着“长途可以烧油”,一到高铁站、机场、热门服务区,全中国的增程车都一起排队等充电,您加油反倒成了异类。这时候你就得纠结了——烧油贵,不烧油吧,汽油还会过期,增程器坏了年底保养钱又不省。你说,咋讲都不落好。
开着开着,还会发现车也变“分裂”。电量充足时,开着安静得跟电动车一样,一发力秒天秒地,秒超内燃机;电快用完了,突然变身“拖拉机”——发动机吼得风生水起,开着上高速,稍微一脚油门,旁边车主都以为你是开拖拉机下乡来的,那心里别提多别扭了。尤其搞网约车的,客户坐你车,听着发动机跟唱Rap似的,人家心里还能满意?那就是面子和体验一起下线。
你再看看用车的经济账,徒增心累。一开始咱都信了厂家那套“买一车顶俩,啥都解决”,其实多数用户一年也跑不了那一次远门,平时家门口去算,上班一天五十公里,周末拉娃出去玩,再打七折八折,这纯电续航700公里的车,足够你一周都不用充。可偏偏,就为那一年能有一次说走就走的自驾游,那点“万一没电该咋办”的心虚,就给自己整了三天两头充电、开机噪音、养车保养更贵、到手三年残值还夜叉一把的“课”。
其实,现在看看充电网络的变化,你焦虑那点“路上没桩,怕趴窝”的心情,还是因为思维惯性太重。以前纯电车充电慢,桩不够、效率低、冬天半路趴窝,你有顾虑很正常。可2024年快到年底,超充桩一年一个样,铺得飞快,华为拉起十万根“充5分钟跑200公里”的网,服务区、停车场、甚至路边超市都开始建。以后真就跟加油一样方便,随走随充。至于极端情况,那一年一次你真想自驾拉百公里大长途,多花一次时间忍了呗——总比天天都要为充电排队、油电切换、保养故障焦头烂额强。
还有一重要盲点——二手车市场根本不待见增程。要出手,人家二话不说先压你几万,理由很简单:谁都知道这东西用起来麻烦、残值低,还更容易出毛病。你去找修,两个系统——电的、油的,全得顾,保养比普通燃油车还麻烦。这还没说万一电池掉坑了,换起来和纯电车一个价,哪一环其实都不省钱。
那些最开始说“增程就是终极答案”的,现在嘴都不敢多张,大城市政策正慢慢缩紧。海南不把它当新能源,北京连绿牌福利都逐步取消。等2025年半固态电池量产,纯电车动辄一千公里续航,补能十分钟顶你半箱油。到那时,增程车成为“时代妥协的遗物”,成为市场边缘品类,也就是早晚的事。
你以为焦虑的是续航?其实啊,咱这年代的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总给自己做加法,总用过去的落后经验来判断今天的不确定。怕纯电不行,怕技术赶不上,那就绑架自己,花钱买一个“心理安慰”。可现实呢?你是天天跑长途吗?家里没有充电条件吗?真有需求还不能临时租车、用别的办法解决吗?“焦虑”其实是没看到变化带来的新红利,自己吓自己。
最后说一句:选车这个事,有时候就得想明白,咱到底要啥。表面上是图省心,其实没用的担忧才真让人活得不省心。你要真舍得、真用得上,烧油怎的不行?纯电真靠谱,现在政策、配置、技术、便利,都往那个方向卷,明天啥样其实已经不难猜。可惜啊,多数人一次次用昨天的恐惧,拿明天当赌注,折腾到头,选的不是理想,而是妥协。
人这辈子,有多少“看上去两全其美,细想下来处处掣肘”的选择?增程车这事,说小,是个车主的糟心事。说大,是咱们在新旧时代分岔口,总想着“啥都想要”、总害怕放手去赌,却又不敢接受新事物的写照。真等技术彻底换代了,增程车可能也就没人再提起,成了车市历史上一段“焦虑的证据”。到那时,再回头看今天在充电桩前纠结、焦虑、后悔的自己,大概也只能一笑了之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