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一辆车里的空调、雨刷甚至倒车雷达,都可能因为两个指甲盖大小的“基础开关”而停摆。当荷兰动用冷战法律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美国在背后递刀施压,中国反手掐住芯片封装命脉——全球汽车生产线瞬间窒息。四成供应量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众、宝马的库存仅够撑数周,东莞工厂却突然改为“上四休三”。这究竟是供应链争夺战,还是规则话语权的博弈?“中国明确要求荷兰停止行政干预,恢复原状”,一句看似冷静的外交辞令,实则在追问:当国家以安全之名接管企业,全球商业的齿轮还能否正常转动?本期对话揭露的真相是,供应链的韧性不靠囤货,而在于规则的可预期性。这场精密钟表般的全球化分工,正因一个松动的齿轮悄悄改变你下一辆车的交付时间。
主持人:我们今天想要深入聊聊的,是一家芯片公司怎么突然成了中美欧三方博弈的焦点。你有没有想过,你车里的空调、雨刷、甚至倒车雷达,背后都指着同一家公司生产的两个小零件?
嘉宾:是啊,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两个小零件,其实就是晶体管和二极管,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汽车电子系统的‘基础开关’和‘电流阀门’。打个比方,就像交通信号灯控制车流那样,它们控制着电流的通断。你说是不是挺关键的?
主持人:对,所以当这家公司突然出事,整个链条就开始发抖了。我们先说清楚边界——这事发生在2025年秋天,主角是安世半导体,一家挂着荷兰招牌的公司,但它的命脉却牵在多方手里。你刚说它是‘基础开关’,那它到底多重要?
嘉宾:实话讲,它的供应量占了全球汽车芯片的四成。也就是说,每十辆车里,就有四辆的某些核心功能得靠它。你想想,如果生产线突然断货,工人干站着,车子半成品堆在仓库,那得多慌?
主持人:我确认一下,你是说四成供应量一旦卡住,整个行业就得喘不过气?这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哪怕某个小血管堵了,也可能让整条手臂发麻,对吧?
嘉宾:没错,就是这个感觉。而且更复杂的是,安世的总部在荷兰,但它的‘呼吸管’——也就是封装能力,其实攥在中国手里。你可以理解为,芯片就像精密仪器,封装就是给它穿上防护服。没有这层衣服,它根本出不了厂。所以中国这边一收紧,公司脸色立马发青。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荷兰动了法律手段,中国马上反手掐住生产环节。但荷兰为什么敢动手?他们用的什么理由?
嘉宾:他们用的是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说白了就是个战时物资调配的法律。坦白讲,这法律本来是防战争时期物资外流的,现在却被拿来冻结安世的资产。他们说要换掉CEO张学政,把股份交由他人管理,名义上是整顿管理,但背后明显有更大的棋。
主持人:等一下,你是不是想说,这法律就像应急预案手册,平时锁在柜子里,现在突然被翻出来用了?那问题是,谁在背后推这一把?
嘉宾:根据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2025年6月就开始施压荷兰,要求换掉张学政。他们的逻辑是,只要换人,安世就能躲开美国的制裁名单。换句话说,荷兰这步棋,其实是被推着走的。
主持人:所以呢,美国先递刀,荷兰动手,中国反制。那中国是怎么回应的?他们有没有直接全面断供?
嘉宾:没有,他们很精准。10月4日,中国商务部限制安世中国的出口,但不是全断。他们允许部分芯片继续出货,尤其是给欧洲民用车的。这就像交通管制里的‘豁免车道’,你说是不是既施压又留余地?
主持人:有意思。那你刚说东莞工厂改成四天上班三天休息,这不只是生产调整,更像是一种信号,对吧?工人班次一变,全世界都看懂了:中国手里有牌,而且愿意打出来。
嘉宾:是,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不只是工厂节奏的变化,它传递的是一个态度——我们不怕拖,但你们得承受代价。而且你看,大众、宝马这些企业,芯片库存只够用几个星期,他们能不急吗?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警告了,产量可能大幅下降。
主持人:那问题来了,荷兰一开始强硬,后来怎么又软了?我记得他们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一开始态度很强硬,后来居然主动求谈?
嘉宾:对,十一月的第一天,中国给了部分出口豁免,全球供应链稍微松了口气。然后过了一星期,中国同意荷兰派人来谈,但明确提出要求:停止行政干预,恢复原状。这时候荷兰才发现,自己有点孤立了。
主持人:而且美国还在这时候暂停了那个50%穿透性规则,一整年。这个规则原本是荷兰行动的依据,现在被按下了暂停键,荷兰岂不是更尴尬?
嘉宾:没错。这个穿透性规则,说白了就是查家族族谱,看谁才是真正控制人。美国一暂停,等于撤了梯子。荷兰还在台上,底下却空了。所以他们才急着在巴西放风,说中国答应供货,结果被中国商务部当场打脸。
主持人:所以说,这已经不是一家公司的事了,而是三方在抢供应链的话语权。荷兰想用法律工具维持控制,中国用生产反制,美国则在规则层面悄悄调整。那现在局面到底怎么样?
嘉宾:到11月11日为止,安世还在荷兰的强制托管下,就像学校老师没收了学生手机代为保管,但学生家长一直在门口等着要。中国明确要求恢复张学政的职务和股权,荷兰则递了个妥协方案,想保住面子。但问题没解决。
主持人:我改一下说法,这就像下棋,每一步都算着对方的反应。中国没全断供,是为了避免被说成‘制裁’;荷兰想体面收场,但又不想认错;美国暂停规则,其实是给欧洲一个台阶。可话说回来,这种博弈,真的能有赢家吗?
嘉宾:换个角度,与其问谁赢了,不如看谁付的代价更大。安世还在托管,生产没完全恢复,全球供应链依然紧张。而且这件事暴露了一个真相:四成供应依赖单一公司,这种脆弱性不是靠一次谈判就能消除的。
主持人:重点是,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政府能不能随便接管一家企业?国家安全和商业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你刚说‘强制托管’,听起来合理,但要是每个国家都这么干,全球分工还怎么玩得下去?
嘉宾:对,这就是行政干预的边界问题。一方面,国家要保护安全;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稳定预期。但现在的情况是,法律工具被反复调用,冷战的法条在和平年代复活,你说这到底是保护还是破坏?
主持人:而且别忘了,中国没全面断供,是因为他们也依赖市场。全球供应链是相互依存的,就像你掐我脖子的同时,自己的呼吸也会变短。所以最终,大家其实都在找一个能喘口气的平衡点。
嘉宾:简单讲,这件事告诉我们,供应链的韧性不是靠多囤点货,而是靠规则的可预期性。现在各方都在试探底线,但谁都不想彻底撕破脸。因为一旦失控,代价是所有人一起扛。
主持人:我复盘一下,你是说,表面是芯片争夺,实际是规则话语权的较量?从安世一个点,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化分工的深层裂痕。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嘉宾:打个比方,全球供应链就像一台精密钟表,每个齿轮都得咬合。现在有个齿轮松了,整个表可能走不准。我们买辆车、用个手机,背后都是这张网在支撑。所以呢,别觉得这事离你远,它可能正悄悄影响你下一辆车的交付时间。
主持人:所以呢,下次你听到‘芯片短缺’,别只想到工厂停工,要想想背后是谁在动规则、谁在握产能、谁在谈判桌上说话算数。这件事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是:‘中国明确要求荷兰停止行政干预,恢复原状。’这不只是在争一家公司,而是在捍卫商业秩序的基本规则。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一路听我们聊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