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

家人们,花30多万买的性能车,到手却被锁了一半马力?最近小米Su7 Ultra车主圈炸开了锅。事情是这样的,小米新推送的系统版本里,1548P马力成了“隐藏款”——得去指定赛道跑完一圈,圈速达标了才能解锁,活脱脱像给车机系统加了个“科目二考试”。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我刷到车主群里有人吐槽:“当初就是冲着这马力下单的,现在到手了说要用得先考‘赛道驾照’,这跟买手机锁处理器有啥区别?”确实啊,你想想,普通人买车就图个畅快,谁能天天往赛道跑?有位北京车主算了笔账:去一次赛道日,光换套热熔胎就得小5000,刹车片损耗更是家常便饭,这成本谁受得了?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但也有支持的声音。上海的一位奶爸车主说:“这车1.98秒破百,我第一次开800P模式时,孩子在后座的饼干都飞起来了。要是真让新手随便开1500马力,路上指不定出多少事。”这话不无道理,中汽协去年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性能车事故率比普通车型高37%,尤其马力超过1000P的车型,失控风险翻了一番。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这时候数码圈和车圈的大V也下场了。数码博主“科技老炮”打了个比方:“好比你买了台顶配电脑,厂家说玩3A大作得先去指定网吧认证,这合理吗?”但车圈顶流陈震的观点更直接:“买车时没说清楚要赛道解锁,到手了再限制,这就是侵犯用户权益。你要是担心安全,可以在说明书里划重点,或者搞个驾驶培训考核,犯不着直接锁马力啊。”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这里面其实藏着个核心矛盾:车企该怎么平衡性能释放和安全责任?我身边有位开改装车的朋友说得实在:“玩性能车的都知道‘马力是魔鬼,控制是艺术’,但厂家不能把用户当‘熊孩子’管。你可以给个‘新手模式’,但不能把用户花钱买的‘满配账号’直接锁了。”这话戳中了不少车主的心思——我可以不用极限马力,但你不能剥夺我使用的权利。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还有个细节值得琢磨:现在的解锁机制只认圈速不认人。有车主发现漏洞:“找个专业车手代开一圈,不就能解锁了?那以后说不定催生‘赛道代考’产业链,安全隐患反而更大。”这时候就需要更精细的设计,比如加入人脸识别、驾驶资质认证,让马力权限和车主技能真正挂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设道“赛道门槛”。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作为普通车主,我其实挺理解小米想平衡性能与安全的初衷。毕竟这两年电动车“失控”新闻不少,厂家怕担责任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的限制来得太突然——预售时宣传“地表最强马力”,提车后却玩起“马力饥饿游戏”,换谁心里都得犯堵。就像你买了双限量版跑鞋,商家却说“想穿去跑步得先通过马拉松认证”,这能不闹心吗?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现在事情闹大了,有博主分析小米可能会调整策略。比如推出分级解锁机制:日常道路限制在800P以内,赛道模式需要人脸识别+驾驶时长认证,既保证安全又尊重用户权益。毕竟2025年了,智能汽车的核心优势就是灵活可调,完全能用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管控”,没必要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最后来聊聊心里话:买性能车的人,谁没有个“速度与激情”的小梦想?但梦想照进现实时,也得敬畏机械的力量。作为车主,我支持车企设置必要的安全门槛,但希望这个门槛是“考驾照”式的能力认证,而不是“买会员”式的强制消费。毕竟花30多万买车,图的是“我的车我做主”,而不是天天跟车机系统斗智斗勇。

花 30 万买 1548 马力却用不了?小米这波操作让车主吵翻了-有驾

如果是你,愿意为了极致马力去考个“赛道资格”,还是觉得马力该“我的地盘我做主”?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反正我现在就盼着小米赶紧优化方案,别让车主们觉得钱花得憋屈,毕竟谁不想偶尔在空旷道路合法合规地感受一下“推背感自由”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