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边界的设计:当汽车遇上编程美学
荣威 Vision-iM 的颠覆性始于设计范式的革新 —— 它是上汽设计计算实验室的首次 “全数字化编程建模” 实践,彻底跳出了传统汽车设计的手绘惯性。这种以代码为基础的创作方式,催生出独特的 “数字律动” 设计语言,将 “涌现美学” 融入每一处细节:前脸的 “数字化涌现荣麟纹理” 并非静态图案,而是通过 AI 算法生成的动态视觉系统,单个纹理单元看似简约,组合后却形成富有韵律的视觉洪流,这种设计后来被直接应用于荣威 RX5 PLUS 等量产车型,足见其前瞻性。
车身比例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定位 “整舱数字跨界 MPV” 的概念车,它创造性地融合了 SUV 的通过性与 MPV 的空间优势,高腰线折面设计既强化了车身立体感,又暗示着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专属的 “云图蓝” 车漆如同将科技感凝固成实体,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层次变化,让这辆车仿佛从未来穿越而来。
二、智能座舱:5G 时代的情感化移动空间
如果说外观是 Vision-iM 的 “形”,那么智能座舱便是它的 “魂”。这款概念车延续了荣威 Vision-i 系列对 “5G 主动交互智能座舱” 的探索,将车从 “载人工具” 升维为 “情感化移动空间”。其核心是 SKY VISION 整舱主动交互系统 —— 不同于传统多屏设计,它打破了屏幕的物理边界,能将导航、娱乐等信息投射到座舱任意位置,实现 “零即无穷,因需而现” 的交互体验。
情感化智能助理的加入更让科技有了温度。这套系统能识别驾驶者的情绪与状态,在早高峰自动切换舒缓音乐,在长途驾驶中主动提醒休息,成为真正的 “出行伙伴”。这种设计思路彻底重构了人与车的关系,让座舱从功能空间转变为有温度的陪伴场景。
三、未量产先引领:概念背后的量产启示
尽管 Vision-iM 仍以概念车身份存在,但其设计基因与技术理念已开始渗透到荣威的量产车型中。除了前文提及的 “荣麟纹理”,其智能座舱的交互逻辑也在 RX5 PLUS 等车型上得到落地 ——14.1 英寸曲面中控屏与智能语音系统的组合,能精准响应方言指令,实现温度调节、音乐播放等免触控操作,让科技融入日常驾驶。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Vision-iM 提出的 “SPV(智能主动交互汽车)” 品类构想,为未来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所强调的 “高情感、强适应、多场景” 三大特质,正通过荣威 iMAX8 等量产 MPV 的实践逐步落地 —— 可灵活调节的座椅布局、覆盖全舱的语音交互、兼顾动力与舒适的底盘调校,都是对这一构想的生动诠释。
四、结语:以代码书写未来出行的答案
荣威 Vision-iM 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款概念车本身。它是荣威对 “5G 时代汽车该是什么模样” 的回应 —— 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懂你的伙伴;不是固定的交通工具,而是可变的生活空间。从编程设计到情感交互,从品类创新到技术落地,这款车如同一个 “未来出行实验室”,既展现了中国品牌的设计自信,也为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范本。
当汽车开始被代码重新定义,Vision-iM 告诉我们:未来的出行,终将回归人的本质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