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了辆新车,跑了不到1000公里,心里还是个小心翼翼的状态。每天上下班,偶尔才敢拼个快,只怕旁边那辆快递车突然变戏法,刮到我的左前角。昨晚听隔壁老王说:你得买点保险,万一出事赔得起才行。这话让我心头一震。
说到保险,我刚翻了翻笔记,突然发现一件事:其实我去年买车时,套路蛮深的,搞得自己都晕头转向。那会儿,销售看我犹豫,竖起毛说:你只要买交强,出事赔得起就行。不过他没说,这只是个基础保障,远远不够。估算一下,像我这车,交强险一年大概也才200块左右(估算,体感,无样本),但赔付额度很有限。一场碰撞的赔偿,可能只是几千块,要我自己掏,那就尴尬了。
而且,他还推荐我添点商业险,比如第三者责任险,说是以防万一。这倒没错,我也知道:如果打架赔不起,那车子就完蛋了。那时候我就心想:这不是为了防范万一嘛,花点小钱,万一出了事,起码不亏大。
问题来了,第三者责任险究竟要保多少?我当时听销售说,200万起,觉得还好,300万更保险。实操中,赔得多了,车子和家人都不会再担心赔不起。
有个细节我一直没想透:如果事故真大,保险赔得都差不多了,那我还得自己再掏一大笔。这就像开车时,心里总想着保险罩着,其实并不意味着啥事都不用想。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专门去4S店签的那份保险单,小字写着无免赔额和全险组合。我当时瞎看一遍,觉得全险挺厉害。可全险这词,什么都含着,定价也不便宜。一年下来,光保险就花掉2000多块,平均到每公里可能剩不到1毛钱的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很多人买保险,都是看脸或者听别人说。你是不是也这样?像我朋友方哥就说:买保险就是‘敲门砖’,多保点保险,看起来保险公司赚钱多。我也曾想:赚点,亏点,差不多就行。
但理清楚这件事,还是得知道:我们买的保险,是在给自己买台阶,邻居老李就说:保险就是个把保障砌成阶梯的工具,根本不用非得掏大钱。他每年也就买个最基础,偶尔出点小磨擦,赔了算了。毕竟,对于大部分普通车主,追求稳一点,少花点更实在。
我刚才也琢磨:这三大险,究竟哪个最划算?——划算两个字,有点错。因为它本质是规避风险,非得说值不值,要看你怎么衡量。就像我说的,有个同事就说:我要是赔不起,那还不如提前买个保险,免得身陷泥潭。可问题在于,他的车早就买了五年,出险次数少,蝇头小利。
到我觉得,买保险不是越多越好。你得对自己的车况、驾驶惯、经济状况进行精准配置。倒也不用非要买到天花乱坠,包罗万象。毕竟,结合生活比喻,就是给自己设个门坎,不是越高越安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还有哪些小险种,真能帮我保底?比如划痕险、盗抢险,听上去挺划算吧?但我心里有个小疑问:这些杂项的性价比,真有想象中那么高吗?还是厂家就靠附加险多赚钱捆绑销售?我心里一直窝着一股疑问:为什么一个车险包,还能多出那么多附加险?是不是就像买水果一样,一片大袋子,掺杂了不少里外都不值当的东西?
说到此,保险行业理由不太复杂:利润少,市场竞争激烈,促销方式激烈。大公司更能利用品牌号召力,把一些附加险做成必然配套,骗部分不懂行车主。
在生活中,我也见到,家里一位朋友买了车险,销售说:这个不买的话,出了事故赔付就得自己承担。他当时觉得:那我还是要全保。实际上,他几乎没看清楚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听话就买了。
不过这也引发个思考:保险的本质是不是也是心理安慰?我猜(这猜测有点大胆,不太确定),人们宁可多花点钱,惯了万一的心态,而非真正去算算风险值。
临场小算了一下:如果我用一辆车跑,平均每百公里油耗为7升,8元一升,行驶1万公里,油费大概5600块。再算保险成本,平均不超过2000元。保险成本其实占比不高,除了心理因素——万一得了保险才能安心——也是真的。
所以,买车险,关键是量体裁衣:我真的需要附加险吗?还是只买基础险就够?再说,买保险,最怕的是盲目跟风或被大广告迷了眼。
这段时间,我在想:是否真正理解了每个险种的腹中谋略?就像开车时,挂挡、刹车、转向都要有章法,保险也是个细节学问。你家附近的修理工,都常说:最不值钱的,是一份没有用的保险。这句话的意思,也挺有深意。
可触摸到的细节,就是我那台车,车身上还有几处轻微划痕,修理估算花费约几百元。假如我买了划痕险,就能直接理赔。而我心想:这是不是鸡肋?还是说,实际上,投放少量保障点,反而能省去不少烦恼?我还没从理赔中得出那个结。
你可能会说:保险不是越多越好。我也觉得,重要的是量身定制,正如挑衣服,不是每件都要满身都是品牌标签。
结尾留个悬念:在这个车险大千世界里,究竟有没有适合自己的那个点?或者,那只是在不断变化的保险设计中,给你我奔波的一个找相,那个最轻松、不费劲的方案?而你,又会怎么选,那个看似最实用的组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