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落下,4S店的灯光却透出些许不同寻常的温度。销售员目光炯炯,一旁的展车——五菱宏光MINIEV和特斯拉Model Y闪着各自的LED大灯,如果能看懂销量榜,应该会给这两只“鞋”敬个礼。但初秋的夜,生意还在继续,观望的人群里,有人掏出手机刷着汽车之家,嘴里不自觉地念叨着:“9月车型销量榜出炉了,今年谁又是老大?”
这种场景重复了很多年。只是这次,涌动的数据里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五菱宏光MINIEV以51743辆的成绩强势登顶轿车榜, 特斯拉Model Y也以51173辆干掉了SUV榜上的一切对手。高举销量的大旗,挥斥方遒。但此刻如果你是场外的冷静观察者,面对这一堆数字,可能会陷入一个简单却本质的提问:如果我是车企老板,看到别人的月销五万,我该相信“这就是市场的全部答案”吗?
我们用专业视角拉长镜头。9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24.1万辆,又一个新高,谁说市场不好?只不过这座高楼搭的有点“新能源上位”的意思。纯电动车增速32.4%,插混和增程式低于10%,如果这是股市,新能源要不是牛市,就是泡沫。轿车Top10里,轩逸、速腾、朗逸三大燃油车也就剩憋气的份儿,轩逸虽然销量第三(33323辆)但却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燃油“钉子户”。
至于SUV那边,特斯拉Model Y的头顶似乎永远有一轮光环。其实也不奇怪,前不久刚推出了Model Y L,虽然“廉价版”还在路上,话题和订单已经堵死了销售展厅的门口。榜单上的分布读起来像极了理科考试的标准答案:轿车市场,新能源主流,价格卷到没有一台超过20万。SUV市场,油电各半,顶流车型价位都能上到25万以上,不光是“卷”,还是分层卷。
回到我的案头,这样的数据链条走下来,卖车跟破案差不多。有些线索看着眼花缭乱,但只要你找对几个核心证据——销量、综合价位分布、车企战略投放节点——案情就很快明朗。比如,轿车榜上“冲高”的都是新能源小型车,五菱宏光MINIEV、吉利星愿、秦PLUS这些常客,背后讲得不是技术创新,是怎么让年轻人和通勤族觉得划算;再比如,SUV榜上的高端新能源车,一边在卷价格一边在卷体验,刚上市的比亚迪海狮06能冲到第二,靠得不是广告,是产能加速度和定价“伪创新”。
但也别太顺着数据自我催眠。榜单的每一个数字,都带点水分。比如同比增长这一指标,用起来就像现场采集指纹——比对的是去年同期。五菱宏光MINIEV同比增长78.93%,看着辉煌,不过去年基数不高;再比如“长安Lumin同比增88.77%”,除了销量本身,更多是因为新渠道和促销政策。反之,像比亚迪海鸥同比少了47.3%,也不是车本身不行,通常是对手太强或者某个细分市场政策变了风向。
这一块也是汽车销售里的黑色幽默。讲究的是“季度考核”,不是终身绩效。上个月卖得好,本月就敢吹牛,下月就可能脚软。这跟破案时遇到“人证口供”一样,稳定性是短暂的,不靠谱是主旋律。你想追求长年的稳定,只能看大盘,不敢信单一走势。轩逸能在燃油车里九死一生,多半靠着“价格刚好卡得住工薪族心理防线”。比亚迪系和五菱系,反复玩的是“低价高质”循环赛。至于特斯拉Model Y这种外来狠角色,直接用品牌溢价和“潜台词”干翻众人,“不选我你就是out”。
当然,也不能把这种排行榜解读得太严肃。当下的市场是多线程作业。燃油车虽说整体下行,但仍旧有三个捍卫者混在轿车前十里。这三兄弟跟歌厅里唱老歌的驻场乐队一样,有点存在但没人专门为他们买票。至于SUV阵营,“油电均衡”现象更像是玩“跷跷板”,一会新能源跳一会燃油翻,人均都是“新瓶装旧酒”,等着哪个政策再来点新动作。
有时候偶尔也会羡慕这些车企的“自信”:销量一上,马上请水军造势,仿佛只要某款月销超过五万,整个城市的办公桌都换成了它家logo的办公用品。但现实还是那个现实,销量破万的车不是天选之子,大多数都走过一段“优惠狂魔”和“买一送二”的灰色时期。讽刺的是:高端车还学着卷,低价车已经无路可退,下个月这些榜单可能又得重写。一如法医案情,刚刚查清楚的死因,下次把证据清理干净又是“死而复生”。
最后放一枪:关于销量排行榜,你觉得决定因素是价格还是品牌,还是所谓的技术创新?这些榜单到底是市场真实意愿,还是一场“看得见的操盘”?但不管你怎么琢磨,名单就在那里,只有销售员和老法医会在深夜里捏着小算盘,问一句:下个月这个数字会比今天更有答案吗,也许只有时间能回答。
你怎么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