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天像锅贴,车里闷得人脑袋发涨。那天我正刷着短视频,弹幕突然炸锅:女生学车,教练骂到飞起,最后姑娘直接原地爆炸,吼了回来。她说的那些话,真比考试还提神——“从我上了车你就骂,什么‘笨死鬼’‘滚回家’,你这是教人还是泄愤?”对面教练抖了抖眉毛,回一句“那你就不要学啊。”画面一静,网友的评论像雨点砸下来。
有网友说,自己学小车那会儿,教练带着十几号人,最后只剩四个活口。其他人全被骂得换队伍了。还有人学车第一天就给教练立规矩:脾气不好,敢骂我一句试试?教练那天一脸“我今天不想失业”的表情,整个车厢气氛都降了几度。这种“嘴炮江湖”,谁没见过?当年我学车,教练一口一个“你这脑子能考下来算我输”,我心想你要是再叨叨,我真给你写个差评——花钱买罪受,真不是来体验人生百态的。
其实,教练嘴里那点“严格”,真有用吗?2023年,上海一份驾校满意度调查,80%学员都说更喜欢温柔型教练。那些“骂出来的技术”,往往换来的是一肚子火气外加一车的心理阴影。学车不是进厂上流水线,心理建设比倒库还重要。可有的教练仗着过关率和师傅地位,先给你来一套“谁能扛住谁留下”,剩下的全是“抗压战士”。这和体育圈某些魔鬼训练营套路如出一辙,只不过人家踢球挣奖金,咱们学车交学费,哪来的底气挨骂?
驾校教练的压力,外人看不见。一个老哥跟我吐槽,说每天被领导催业绩,回家老婆催还贷,学员再不争气,嘴里的火气就忍不住漏出来。说到底,行业里那点“丛林法则”,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学员想顺利毕业,习惯了忍气吞声。可谁的情绪都不是免费自助餐,压久了,迟早要炸。
镜头拉远点,类似的场面在体育圈也不少见。国足训练营,主教练当众骂球员,都快成传统艺能了。可结果呢?成绩没见涨,舆论倒是热闹得很。NBA里詹姆斯和教练吵完架还能握手,国内这边,一有人顶嘴就被扣上“不尊重师长”的帽子。规矩这么死,气氛能轻松才怪。
回到女生那天的爆发,像是给整个驾校生态扔了个石头。她没憋着,直接把那些藏在心里的委屈甩了出来。底下评论区一半人叫好,一半人劝她忍忍。其实谁都明白,花钱买的学车经历,谁愿意当别人的情绪出气筒?成年人没几个圣诞老人,自己不发声,谁会帮你撑腰?
想想每次学车,手心全是汗,脑袋里转的不是倒库路线,就是“教练一会儿又得说啥难听话”。有时候我真怀疑,驾校是技术场还是心理修罗场。技术学得快慢有啥要紧?谁没在打方向盘的时候打过结?可被骂出来的自信,真能让你上路不发慌?数据说得很明白,温柔教练的学员通过率更高,学车满意度也高。可有些老一辈教练似乎习惯了用“骂人”立威,仿佛不骂就不会教了。
说远点,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常常陷进这种循环。谁家没听过“我是为你好”?体育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罢,被误解和被骂,都是常态。姚明当年在NBA,刚入队时也被队友和教练各种“下马威”,可人家靠实力和情商扛过来了。国内驾校有几个真能像姚明那样自我调节?大多数人能撑住压力,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或者干脆换教练。
其实,教练和学员本该是合作关系,不是“输赢”关系。行业要变,靠的不只是个别学员发声,更要有制度跟进。驾校该多点评估和投诉渠道,别让“嘴炮王”肆意横行。别老拿“严格出高徒”当挡箭牌,尊重才是基础配置。
写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想问,你们学车时遇到过啥奇葩教练?有没有直接怼回去的瞬间?或者你觉得教练那点“严厉”,真管用吗?评论区来聊聊呗——说不定哪天路上遇见,咱还能认出彼此,那可别是副驾驶上互相瞪眼的场景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