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库存压力大的时候,减少产量已经变成车企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抉择。
杰哥帮你拨开数据里的重重迷雾,让你一览车市转型烦恼背后隐藏的产业真实面貌。
一、库存警报拉响!数字背后的残酷现实
坐在4S店展厅里,销售经理老张苦着脸递过来一份报表:“库存已经堆了两百多台,资金链快要断了。”这事儿可不止我们家一个案例——到2025年5月底,全国乘用车的库存量高达345万辆,虽然比前一个月减少了5万辆,但和去年同期比却多了16万辆,创下近两年的新高。
更糟心的是,按现在的售卖节奏,这批车库存想要全清掉,得整整54天,比去年这会多出3天,压力山大。
说起年初那会儿,大家还觉得有点盼头,1月底的时候库存压到了299万辆,库存周期缩减到58天,算是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到了4月,情况突然变了个样,库存一下子飙升到350万辆的高点,周转期也拉长到57天,让不少经销商夜不能寐。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5月经销商的库存预警指数达到了52.7%,虽然比上个月略有下降,但仍旧高出荣枯线——换句话说,每十家店里就有五家在为资金链紧张发愁。
二、高压库存从何而来?政策与市场的博弈棋局
政策一波接着一波,风头很劲,可老百姓买车的热情始终没太高,市场上还是有点冷冷清清的味道。
“以旧换新”一上马,车企们立马来了兴致,主机厂那是加班加点不停工,四月份的批发量一下子多了15万辆。崔东树也说得直白:“政策落地后,厂家整体信心更足,出货也明显积极多了。”
终端那边却没啥起色——5月新能源车卖出103万辆,听着像挺风光,实际底下经销商为了刷业绩,直接赔本甩车。有个买了比亚迪的车主吐槽:“销售员小声告诉我,每卖出一台海豹都要倒贴5000块钱。”
价格战这玩意儿啊,说白了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表面上看销量上去了,其实厂商和4S店都快吃不上饭了,完全成了恶性循环。
2024年整个行业有227款车型都卷入了降价风暴,到了2025年战火还没平息。激烈的价格竞争让行业的利润直接缩水:2024年汽车销售的利润率只有4.3%,到2025年前四个月又跌到4.1%,比下游的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了1.5个百分点。一位合资品牌的区域经理跟杰哥抱怨说,“现在卖车就像吸毒一样,不打折就没人来,看车的时候一打折自己就得赔钱。”
三、致命连锁反应:从经销商哭诉到产品质量危机
经销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经销商在新车销售中价格出现倒挂,82%的门店在裸车业务上都是亏钱的。
河南有家吉利4S店的老板算了下账:“每卖一台车,利润还能亏个17.7%,现在都得靠保险和售后这几块勉强回点血。可新能源车又不咋保养,原本能靠保养赚点的小钱,也缩水得厉害。”
更让人担忧的是,五月的调查显示,只有35%的经销商实现了半年的销售目标,而接近20%的经销商完成率不足90%。
质量问题开始暴露
价格战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连产品质量的改善也受到很大影响。根据中国质量协会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满意度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而中消协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的投诉数量同比激增了50.24%。
有位电池供应商的工程师私下透露,车企一年到头都在要求降价15%,电芯隔膜的厚度现在基本快碰到安全底线了。
四、破局之道:减产转型与模式革命
大家都认同减产来稳住价格了。
头部车企都走起了狠心的路子。一汽丰田率先做出调整,把月产从6.6万辆缩减到了3.8万辆;长安、吉利这些品牌也在悄悄减少燃油车的产量安排。
崔东树说:’6到8月这段传统淡季里,销量可能还会继续走低’,减产已成了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格局。
这一行正迎来百年未见的重大变革:从“以产定销”逐步转变成“以销定产”。
新兴力量领头,蔚来和小鹏靠订单带动生产,库存周转效率提高了30%。
渠道创新这块,smart用上了区域代理制(D2C),让代理商不再压货,只管服务好客户就行。现在大家都把精力从忙着消库存,转到琢磨市场需求了。聊到这儿,smart山东那边的代理商也挺有感触:终于不用跟客户讨价还价、一遍遍降价磨来磨去了。
五、政策出手!去库存迎历史性拐点
2025年7月中央财经会议头一次提到“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瞄准的其实就是地方保护主义这个老大难。说到治理无序竞争,这回真是动了真格的:
各大车厂一块签了协议,把零部件的付款账期统一定在了60天之内;
光伏玻璃行业开始集体减产,意在打破“内卷式”竞争模式,工信部也在同步动作,准备推出反内卷监管措施,狠狠打击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
北京一家奔驰店的负责人终于松了口气:“这样恶性拼价该收一收了,要不大家都得玩完!”
六、未来展望:阵痛后的价值重生
后半年的汽车市场会出现一边倒的差别:
燃油车阵营的情况是:加快减产步伐,清理库存,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企业已经规划了产能缩减的方案。
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比亚迪和特斯拉趁机扩大市场份额,依靠技术溢价来抵抗激烈的价格竞争。
一些新兴的车企,比如蔚来和理想,正加大力度推进订单和生产的落地,同时在打造一个让用户直接连接的生态体系。
杰哥结语
这场库存大战,看似是数据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产业价值重塑的过程。等到按需生产取代了囤货胡乱分配,技术的革新又打破价格战的内卷,中国汽车业才能真正从大变强。就像山东一位smart的经销商说的:“只有用心深耕用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高压的库存压力,或许成了行业最宝贵的清醒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