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企两月被约谈四次,监管重拳出击,该立规矩了!

最近,相信不少关注汽车的朋友都感觉到了,新能源车这个圈子是真热闹,但热闹的背后,似乎也有些乱糟糟的。

这边新车发布会开得像演唱会,那边价格战打得刀刀见红,甚至还有车企老板在网上公开吵架。

大家可能心里都在犯嘀咕,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这么快,形势一片大好,怎么感觉有点“野蛮生长”的味道了?

更让人注意的是,就在过去短短两个月里,工信部这些国家主管单位,已经接连四五次把各大车企的负责人叫过去“开会”了。

某车企两月被约谈四次,监管重拳出击,该立规矩了!-有驾

这可不是普通的喝茶聊天,而是非常严肃的“约谈”。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密集地出手?

这背后到底是在给整个行业敲响什么样的警钟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

其实,把咱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比作一个正在飞速长身体的年轻人,就很好理解了。

这个年轻人个子蹿得快,力气也大,已经成了全世界的焦点,这是咱们的骄傲。

但与此同时,他跑起来还有点横冲直撞,不太讲规矩,甚至有时候会为了争强好胜,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也影响别人的事。

现在,国家这个“家长”站出来了,就是要告诉这个年轻人:长得快是好事,但更要走得稳,是时候学学规矩,好好走路了。

咱们先说说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那场几乎席卷了所有品牌的疯狂价格战。

今年以来,汽车降价的消息就没断过,今天这家宣布优惠两万,明天那家就敢直接降三万,还附送一大堆礼品。

咱们老百姓看着当然高兴,感觉买车能省下不少钱。

但咱们得往深了想一层,车企不是做慈善的,他们这么个降价法,利润从哪里来?

这就是6月初那场约谈的核心问题。

某车企两月被约谈四次,监管重拳出击,该立规矩了!-有驾

监管部门把行业里几个领头的车企叫到一起,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这种“无序”的、不计后果的价格战,已经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了。

根据行业数据,去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大概只有4.3%左右,很多新能源车型甚至是卖一辆亏一辆。

大家想想,车企亏掉的钱,本应该是用来搞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的。

如果大家都在“失血”经营,靠亏本赚吆喝,那行业的未来靠什么去支撑?

技术还怎么进步?

所以,国家出手干预,不是不让大家竞争,而是要叫停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内卷,让市场竞争回归到比技术、比质量、比服务的良性轨道上来。

价格战打得火热,网上的“口水战”也没停下。

这就引出了6月中旬另一场备受关注的约谈,主角是长城和比亚迪。

当时,长城汽车实名举报比亚迪的部分车型,说它们的油箱设计可能存在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比亚迪随后也进行了强硬的回应。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本来可能是企业之间的技术路线分歧或者商业竞争策略,结果演变成了公开的互相指责。

这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看来,观感是非常差的。

大家会觉得,你们这些响当当的大品牌,怎么也像小孩子吵架一样,互相揭短呢?

某车企两月被约谈四次,监管重拳出击,该立规矩了!-有驾

这不禁让人怀疑,你们的产品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这种公开互撕的行为,伤害的不仅仅是两家企业自身的形象,更是在消耗我们整个国产汽车品牌的信誉。

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好不容易才跑到了世界前列,如果因为内部的纷争而让外界看笑话,那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

所以,监管部门的约谈,就是要给这种行为划下一道红线:有分歧,可以通过法律、通过技术鉴定来解决,但不要把公共舆论场当成互相攻击的战场,要守住商业竞争的底线。

如果说价格战和口水战是明面上的“武斗”,那么在一些宣传和测试环节玩的“花活儿”,就更需要警惕了。

比如4月份,因为小米SU7上市后发生的一起高速公路碰撞事故,监管部门就约谈了多家车企,重点就是规范智能驾驶的宣传。

现在很多新车都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当作一大卖点,宣传语说得天花乱坠,什么“自动领航”、“超级智驾”,很容易让咱们消费者误以为,这车真的可以自己开了,自己可以彻底解放双手了。

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量产车,其所谓的“自动驾驶”都还只是“辅助驾驶”,司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

这种宣传上的夸大和模糊,背后是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国家要求车企必须实事求是,把系统的能力和局限性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不能为了营销而误导公众。

同样性质的还有8月份,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被约谈的事件。

一家本应是中立、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做了一个理想L8追尾大货车的碰撞测试,视频里车辆表现非常出色。

但这事儿很快就被网友和专业人士扒出疑点,认为这个测试的场景和条件,似乎是为理想汽车“量身定做”的,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尤其是在其竞争对手刚刚在真实事故中表现不佳的背景下,这个测试显得格外刻意。

某车企两月被约谈四次,监管重拳出击,该立规矩了!-有驾

最后,检测机构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件事暴露出的问题更严重:如果连负责评判安全性的“裁判员”,都开始和“运动员”眉来眼去,那我们消费者还能相信谁?

汽车的安全性还有什么保障?

监管部门的约谈,正是为了捍卫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信力,确保它能真正为我们消费者的安全负责。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热闹,还有一件我们普通人不太注意,但对行业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7月份针对供应链账期问题的座谈会。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大车企采购了零部件供应商的东西,但压着钱不给,合同说好三个月结款,能拖到半年甚至一年。

对于财大气粗的大车企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给它供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就是命脉。

资金周转不过来,很多有技术、有创新的小企业可能就倒闭了。

这就像一棵大树,自己拼命吸取养分,却不让底下的土壤和小草活。

长此以往,整个产业生态都会变得不健康。

国家组织车企开会,还建立了投诉平台,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保护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所以你看,这两个月密集的四五次约谈,每一下都打在了行业的痛点上。

从价格战的浮躁,到公开互撕的戾气,再到宣传的浮夸和对供应链的压榨,这些都是行业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并发症”。

国家现在出手,通过约谈警告、修订法律、出台更严格的抽检制度、建立信用黑名单等一系列组合拳,就是要给这个狂奔的行业踩一脚“刹车”,不是让它停下,而是让它调整姿态,从追求速度和数量的“野蛮生长”,转向追求质量和规范的“健康成长”。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都是一件真正的大好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