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满50升油箱在英国约630元,在美国约380元,沙特约226元,伊朗仅需12元,中国大概370元左右。这背后,为什么差得那么大?这事儿我琢磨了会儿。
先说个最直观的。英国高,确实是因为本身就高,再加上税重,走税收调控的套路。英国政府给贴上了环保和财政的标签,一方面抬高燃油税,另一方面油品本身也没便宜到哪去。你说,英国的这么高,原因是不是:环保那么严,油品加得就费劲,运输成本又贵。反正我觉得这个税收策略真的是花样繁多,税重也压得走高。
相比之下伊朗便宜得惊人,不是因为油便宜,而是因为补贴满天飞。那天翻了翻新闻,伊朗的其实差不多是世界平均的一半,主要是因为国家补贴,国内几乎不用考虑国际市场价格。你要是真的算经济成本,伊朗的价格绝对不可能这么低,纯粹是政治操作,补贴一断,价格立马翻倍。
我还在想,美国为什么比英国便宜?美国的石油资源丰富,自己就能出油,省去大量进口和物流成本。而且油品标准不那么苛刻,税也没有那么重,整体成本控制得更宽松一些。比英国灵活。
油的成本还牵扯到供应链。说简单点,就像你买菜。英国的油就像买进口蔬菜,要经过层层空运、转运、加价,路径复杂就贵。美国相对本土生产多,运输少,成本自然低点。
当然啦,我们中国的大概在370元,算不上最高也不算最低。最近几个月其实还算平稳,但我一直觉得,真要比,总还是要看税、补贴,和油源的供应情况。而且,国内油品比较标准,也会影响成本。你知道我们国内的油品,加了国家标准,不敢像美国产油一样随意调配,因为环保和品质要求更高。
那有人会问:油钱换算成人民币,这个你怎么算的?我瞎猜了下(没细想过),假设50升油,英国一升约12.6元人民币,50升就是630左右;美国一升约7.6元,差不多380元;沙特一升大概4.5元,226元;伊朗可能还得再低点,估算12元中国的370元,差不多就是碳板价了。哈哈,背后其实也藏着政策——国家的策略和市场的博弈。
这让我想起,实际用车成本不仅仅是油钱,还有什么?比如养车、保险、折旧。以前我朋友开了一辆二手车,他说:修车贵得很,一个碳纤维刮擦,修理费就得一两千。你想想,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维修工手艺差异也大。高都影响着每个月账单,但其实修车的成本也可以像隐形的税一样,掐着你的血。
你有没有注意到,油车的续航里程和油耗,也跟它的研发密不可分。成本控制好,油耗低,续航长,才是正王。我就琢磨过,某些车费油多到离谱,但价格还不便宜(就看后期维护和折旧)。但是一款自主品牌,比起某些豪华品牌,油耗差别还真不大,或者说,差个几升油每百公里的车型,差价就能弥补。
这就让我意识到,各个品牌在供应链上的调配其实就像调料:如果调得好,咸淡合适,卖相也佳。油品配方、零件供应、组装工艺……都像厨师调料,掌握得好,成本就能压得更低。反而那些供应链堵点,比如缺芯,都会拉高成本,最后都转嫁到我们每个买车人的身上。
然后,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国内某自主品牌推出了新款电动车,续航能达700多公里,价格只在10万左右。这让我疑惑,电动车的电费其实很低,比油钱便宜多了。懂技术的朋友说,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只有1到2元,总结下来,电动车的用电成本比油车便宜得多。而且,一次充电,花60块,河南到上海差不多跑一千公里了。不知道你们觉得,这是不是一种未来的趋势?(这段先按下不表)
又想到,电动车的电池寿命、回收问题,其实也藏着隐患。你要是一不小心买了个劣质电池,续航剩下百分之五十就得换。那一回修理工跟我聊天,说:电池寿命,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年。一旦坏了,维修费特别高,就是贵。你说,电池厂商为了追逐利润,搞不搞虚标容量、劣质电池,这个问题还真是个未知数。
其实我一直觉得,油和电的成本就像两个极端。一方面格受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影响很大,波动频繁;另一方面,电价虽然稳定,但未来还要考虑充电设施、回收成本,以及能源结构的变化。不管怎么说,能源的价格墙都深深绑定了我们的用车体验。
你要说,差那么多,难道只是表面的税收差异和供应链问题吗?我觉得,也有一种市场心理在作用。英国那边,油贵,很多人惯就觉得油贵正常,反正他们国家都起点高。而我们国内波动挺大的,但大家也都惯了,觉得还可以。变化还会带动二手车价值波动——高,车子折旧快一点;低,车主感觉资金压力缓和不少。
这个话题挺绕的,也让我反复琢磨,是不是我们都太看重燃油成本了?最重要的是买车的人心理预期。有人喜欢大排量,觉得开起来爽;有人追求省油的技术型车,去掉油的压力。市场的多样化,反映了需求的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问一下:你觉得未来走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就像新能源车慢慢取代油车,还能像之前一样天高?还是会变成拼谁的能源政策更激烈的战场?反正我猜测,好好琢磨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用车温度。
说到底吧,那么离谱,也有人会觉得:哎呀,油钱不就是生活中的调料嘛。你用车多了,会发现,价格背后的人和事,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