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客车销量下滑,转型新能源,海外市场逆势增长

2015年,宇通客车还风光得很,销量突破七万辆,全球第一的位置坐得稳稳的。汤玉祥那会儿,脸上恨不得能笑出花来。可天有不测风云,才过了两年,销量就开始连年下滑,到2021年只剩可怜的四万辆,直接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这下,外头一片唱衰,光环都快变成紧箍咒了,甚至有传言说要被人收购。其实,这事也怪不了谁,毕竟高铁、私家车大行其道,谁还坐着大巴颠儿颠儿跑长途?公路客运量一缩水,大客车的市场就跟着天天缩水。

宇通最初能起家,靠的没啥高大上的科技,而是一辆符合国情的卧铺车。九十年代,民工潮一涌,大家都往沿海城市跑。汤玉祥就在那个节骨眼带着团队,搞出了中国第一款卧铺大巴。你想想啊,以前坐车十几个小时,那折磨谁受得了?一有卧铺车,能躺着一路睡到终点,不火才怪。靠着这股劲,宇通扭转了大局,汤玉祥也借机成了当家人。回头看,他们并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取胜,而是死磕细节,愿意下苦功夫——汤玉祥把这叫种地理论,既要肯吃苦,还得专注,再加上抬头看看天,提前预判市场。

当然,光会搞卧铺车不行。中国客车行业那会儿,基本还停留在组装阶段,没人拿得出像样的技术。汤玉祥可不认命,他盯上了客车底盘这块短板,甚至花大钱跟德国人合资,从流程到管理,一点点学过来。谁能想到,2000年的时候,宇通还因为技术不过关,在浙江出了事故,差点被市场边缘化。吃过一次苦头,汤玉祥死磕流程,砸钱引进国外专业团队,企业管理效率噌噌往上蹿,研发投入也水涨船高。比如搞全车电泳,大大提高了大巴的防锈水平。高温高湿的古巴、委内瑞拉啥环境都不怕,这也给了宇通出海的底气。

宇通客车销量下滑,转型新能源,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有驾

其实,宇通造T7时碰到的技术难题,差点劝退不少人,关键的动力系统怎么都攻不下来。最后是狠下心,三番五次推倒重来,又是学国外的经验,又是升级研发平台,总算不白费劲。别说比亚迪造新能源轿车快,宇通1999年补贴还没影儿的时候就已经推出来了电动大巴——那时候比亚迪还忙着做电池。说白了,宇通很早就走上了靠技术吃饭的路,没被动挨打。

把古巴市场打下来的那几年堪称宇通教科书式的“出国记”。其他国产品牌去古巴卖车,出毛病没人修,配件不到位,搞得当地人有阴影。汤玉祥跑了几次亲自盯,发现有两百多辆车搁浅不用,直接拍板,建服务站、技术员随时待命,还允许古巴人赊账,解决钱的问题。金融危机时,一些外企一走了之,宇通却逆流而上,配件五百万美元地往那送。这种扎根的做法,换来了古巴90%以上的市场份额。满大街都能看见宇通的身影。在汤玉祥的思路里,海外开拓就像种地,精耕细作,比别人多干一分才有收成,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后来进军欧洲,他也不赶进度,弄研发中心、配件库,结果法国成了宇通在欧洲的桥头堡。

宇通客车销量下滑,转型新能源,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有驾

可这些辉煌,终究抵不住乘客越来越少的趋势。路上大巴少了,企业盈利自然扁了。过去靠客车吃饭的宇通,为了不被市场淘汰,转型做起了新能源商用车,尝试氢能、轻卡、重卡一锅端。说实话,这块市场竞争早被国内外一堆巨头盘踞着,奔驰、沃尔沃、东风、福田轮番上阵,宇通压力山大。但不转不行,否则等着喝西北风吧。汤玉祥本想功成身退,2010年把总经理让出去,哪知后继者也顶不住市场衰退,销量三年连跌,只得亲自回炉二进宫。回来之后,宇通大刀阔斧,新业务上线,投资新能源、联手宁德动力,还坚持走海外多国、因地制宜的路线。这背后,既有被动的市场倒逼,也有汤玉祥“种地理论”的顽强执行力——外界看着风平浪静,内里其实咬紧牙关狠抓创新和管理。

宇通客车销量下滑,转型新能源,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有驾
宇通客车销量下滑,转型新能源,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有驾

果不其然,这两年,宇通扭亏为盈。上半年净赚近二十亿,利润蹭蹭涨,虽然总体营收没大幅增长,但赚钱的能力比之前还猛。靠新技术出圈、不放弃海外肥沃土地,加上市场策略对路,今天的宇通不光在中国、也在全球把牌面稳住了。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天降伟人,汤玉祥就是中国企业典型的“老农夫”,一步一个脚印,把一手烂牌盘活成王炸。从走俏国内,到布下国际市场,再到如今打新能源翻身仗,宇通真正厉害的地方,是能咬住牙,熬过寒冬,见缝插针地活下去,还能活得体面。别小看这股子死磕劲儿,风口过去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吹得最响的,而是最能耐得住寂寞的。

所以说,路远天高,干得好才是真的硬道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