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那天上午在东风汽车城的展车棚里——天空灰蒙蒙的,微微的风带着点干草的味道。刚刚随团队路过一台日产新快一圈,手搭在方向盘上,感觉它的温度还挺高。这个温度不是刚刚开出来的那会儿的温热,而是经过一整天炙热的车内积攒出来的,几乎像刚烤熟的面包。旁边一位销售给我递过来一杯咖啡,这车比以前更智能了吧?他问,我点点头,心想其实不一定。你看,现在买车,微信问问有啥新功能,一样比看看开车着不着急。
单纯的智能,不能只靠玩数字就能赢。去年我看过几份行业报告,提到全球新车配备汽车智能辅助的比例估算在30-40%(体感/样本有限),但这基础配置一多,用户体验反倒变得很直观:用手机控车、自动泊车,甚至一个语音助手,在高速路上一句到下一出口都能省不少麻烦。但我也觉得,这里重要的不是硬件堆起来有多大,而是灵敏度——就像你家的门铃,感应得迟钝,钉个铃都得按半天,用户自然不买账。你要是问我,日产的自动驾驶辅助,怎么说呢,还差点脚下的台阶感知。我估摸着,这就像走路,脚下的台阶差别一米还是几厘米,人的脚当然敏感——第一反应快。AEB(自动刹车系统)也是,感知危险差不了多少,但它的失误点一旦出现,就会让追尾发生几率变大。是不是有点像人看了半天,才发现前面有块家具?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对日产的e-Power混动其实挺有兴趣的。它的核心复杂度比起特斯拉的纯电,像是用一辆混合卡车换一个电池包,有点折中。它的优势在哪?属于油在油箱,电在电机,这个模型你可以想成电池当手机充电宝,油箱充满续航,用起来比纯电车省得担心充电桩线路多复杂。现实问题是,国内用户有90%的时间用车,续航500公里起步,充电快点,价格50000元以内,实际感受就会很好看嘛。(这段先按下不表)。别的品牌,像比亚迪,早把这个做得挺好的,真要跟对手拼,日产得在这块补短板。它的市场份额,能不能靠这个翻身?还得看用户的接受度。
我其实挺迷虚拟未来车的那些故事的。比如说自动驾驶,说白了,就是车会自己走,可实现的难点在于感知环境的精度。我觉得就像我们手机屏幕,信息越多越丰富,反应速度越快,用户待在里面的体验也越满意。现在的自动驾驶,基本还是有限智能,或者说L2级别:像是自动刹车、车道辅助那样。你别想有多自由,但这给用户的心理暗示就是你不用太紧张。我忍不住想,会不会未来我们会惯车自己跑,自己看路,就像坐电梯不用按楼层按钮那么自然?又一想,这得靠感知人脚下的台阶——区别于驾驶员自己反应快,系统能多快反应,其实是个技术门槛。是不是可以打个比喻,AI的感知能力就像跳舞的眼睛——能不能捕捉到所有微妙的动作,直接关系到演出的精彩度。
这让我又想到,日产一直的老本行——省油、耐用、座椅舒服。这些优势,绝对不能在电动化或智能化浪潮中丢掉。比如座椅设计,不能只看外形漂亮,要软一些、长时间坐不会腰酸,像沙发一样。这也是我觉得,什么叫顶级的用户体验——就是你坐了之后不想下车。你知道,工厂里做座椅,处理填充料和包边,就像煮汤,要抄得恰到好处。放多了,坐上去塌不起来;少了,又不够软。这点,看似简单,却是深水区。
另外挺有趣的事是,日产在全球市场还面临难题。咱们平时只盯着国内市场,忽略了东南亚、拉美那些地方,混动和燃油车还占绝大多数。你想想,那里买车的用户年龄偏大,偏向耐操、省钱,而且充电基础设施还不成熟。要全靠新技术抢市场?太天真的想法。或许,日产的策略得在保基本盘上下功夫,把那些传统用户稳住,不然未来一变,老客户都跑掉,新用户又不买账。
说这些我也明白,前几年的战略摇摆、产品线调配不合理,确实损失不少信任。现在要保持市场竞争力,不可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得脚踏实地:别狂喊自动驾驶L4,能把L2的体验做好就行。别盲目的推出新模型,还是得贴合用户实际需求。价格线也不能搞虚高,给用户买得值才有生命力。
我感觉,日产的未来其实很现实——要把电动化搞好、智能化补充到位,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坚持下来。是不是这样?有人说变革的根本在于‘让用户用得开心’,我觉得挺对的。就像我现在坐在这停车场,顶灯在缓慢闪烁,雨还在屋檐上噼啪作响,车窗外的世界被一片湿润包裹。这小小的细节,说明了什么?或许,就像汽车一样,细节决定成败,怎么走,得脚踏实地。
【放一放,下一步怎么调校这些要素,让日产在这场转型里不是路人甲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