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抢购雷米新车,安全问题成隐患,真能高枕无忧吗?

咱们今天不聊虚的,就唠唠嗑,说说最近那台让整个中国都跟过年似的电动车——小米SU7。

这车一出来,好家伙,那阵仗,感觉半个朋友圈的人不是在抢,就是在去看车的路上。

雷军,这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企业家,喊着“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就把车给造出来了。

发布会那天晚上,价格一公布,21万多起,网上直接就炸了。

百万人抢购雷米新车,安全问题成隐患,真能高枕无忧吗?-有驾

4分钟订单破一万,27分钟破五万,一天下来,将近九万台车就这么被人给订走了。

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好像车不要钱似的。

年轻人尤其激动,很多人都说这是自己的“第一台梦想之车”。

但是,热闹归热闹,冷静下来咱们就得琢磨一个最实在的问题:这台只花了三年时间就从零造出来的车,开着上路,心里真的能踏实吗?

首先得承认,小米这波操作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

为啥这么火?

原因其实挺简单的。

第一,价格太有冲击力了。

在发布会之前,所有人都觉得这车便宜不了,毕竟又是对标保时捷,又是各种黑科技,雷军自己也总说“要尊重科技”,给大家的感觉怎么也得奔着三十万去。

结果他反手一个21.59万,一下子就把很多人的心理防线给击穿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准备花大价钱买个名牌包,结果店家告诉你今天打三折,那种惊喜感和占了便宜的感觉,直接就促使人下单了。

第二,是小米这个牌子本身的影响力。

十几年来,从手机到电视,再到家里的电饭锅、空气净化器,很多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件小米的产品。

百万人抢购雷米新车,安全问题成隐患,真能高枕无忧吗?-有驾

大家对小米形成了一个基本印象:东西不差,智能化做得好,而且价格实在。

这种信任感是花了很长时间积累起来的。

所以当小米说要造车的时候,很多老用户天然就愿意相信它,觉得它造出来的车,肯定也延续了这种“性价比”和“智能化”的传统。

特别是那个车机系统,能和手机、家里的小米设备无缝连接,这种体验是很多传统车企给不了的,对年轻人吸引力巨大。

第三,就是雷军本人的个人魅力。

他不像很多高高在上的大老板,他天天在网上跟网友互动,亲自回答各种问题,甚至还给第一批车主亲自开门,姿态放得特别低。

这种亲民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不是在卖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品,而是在分享他的梦想。

很多人买车,多少也带点支持雷军、参与这个故事的情感在里面。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花多少钱打广告都换不来。

但是,车轮一滚,问题就来了。

汽车这东西,终究和手机、电饭锅不一样。

手机死机了,大不了重启;汽车在高速上要是出了问题,那后果不堪设想。

小米造车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从2021年宣布进场,到2024年交车,满打满算就三年。

百万人抢购雷米新车,安全问题成隐患,真能高枕无忧吗?-有驾

可咱们看看那些老牌车企,比如奔驰、宝马、丰田,他们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从设计、研发到反复测试,没个五年六年根本下不来。

这多出来的几年时间,人家在干嘛呢?

就是在做各种我们看不见的“笨功夫”。

打个比方,一辆车在出厂前,要经历成百上千次的碰撞测试,从正面撞、侧面撞、追尾撞,各种角度都得试,就是为了保证万一出事,车身结构能最大限度保护车里的人。

还有耐久性测试,把车拉到零下四十度的黑龙江黑河,再拉到零上四十度的吐鲁番,在各种极端天气和路况下跑上几十上百万公里,看电池会不会衰减得太快,看各个零件会不会出问题。

这些测试,全都是用时间、金钱和工程师的心血一点点磨出来的。

小米这三年,真的把这些功课都做扎实了吗?

这是很多人心里最大的一个问号。

很快,网上就开始出现一些零零散散的声音。

有车主刚提车没几天,车就在路上开不动了;有媒体在赛道上开得猛了点,车的刹车系统就报警了;还有人拍视频吐槽,说车身的缝隙不均匀,车漆感觉有点薄。

最出名的一次,是一辆试驾车在拐弯的时候失控撞上了路边的栏杆,“小米SU7首撞”这个话题一下子就上了热搜。

公平地说,任何一款新车刚上市,都可能会有一些小毛病,这在行业里很正常,需要一个慢慢改进的过程。

但小米的处境不一样,它是个“插班生”,所有人都拿着放大镜在看它。

大家担心的不是这些小毛病,而是这些小毛病背后,是不是反映了它在安全这种核心问题上也可能存在看不见的隐患。

百万人抢购雷米新车,安全问题成隐患,真能高枕无忧吗?-有驾

说白了,大家害怕小米把市场当成了最后的试验场,把第一批掏出真金白银支持它的用户,当成了帮忙找问题的“测试员”。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这几年新能源车发展快,但关于电池安全的问题也一直没断过。

我们时不时就能在新闻上看到某某电动车自燃或者失控的消息,每一次都让人心惊肉跳。

电池安全是电动车的命根子,尤其是在发生碰撞这种极端情况下,电池包能不能扛得住、会不会起火,这是最关键的。

小米在发布会上也花了很多时间讲它的电池有多安全,用了什么“铠甲电池”技术,但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也得经过真实道路和真实事故的检验才算数。

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小米造车其实是中国制造业进步的一个体现。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路,就是用互联网的快速、高效和注重用户体验的思维,去改造汽车这种传统的制造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产品迭代快,能迅速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在智能化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但它的挑战也正在于此,汽车工业的核心,除了那些酷炫的屏幕和功能,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真功夫,比如底盘的调校、车身的刚性、供应链的管理等等。

这些东西,很难用钱在短时间内“砸”出来。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咱们中国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好,也为小米这样的企业有勇气跨界造车、并且一出场就搅动风云而感到自豪。

它就像一条“鲶鱼”,冲进了池塘,逼得所有原来在里面安逸度日的车企都得紧张起来,拿出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来竞争,最终得实惠的还是我们老百姓。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绝对不能动摇的基石之上,那就是“安全”。

营销可以做得天花乱坠,外观可以设计得让人一见倾心,但归根结底,汽车是用来承载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工具。

当激情褪去,能平平安安地把你从A点送到B点,才是它最根本的使命。

市场已经给了小米最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就看小米如何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量和安全,来回报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